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3|回复: 1

行业新契机:移动医疗硬件入口背景与展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30 2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近年来随着Google Glass、各种手环以及未来苹果的iWatch等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的产品逐步进入市场,可穿戴式硬件和便携式设备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而这一细分领域或将成为未来移动医疗市场上的黑马,也是创业团队可能的突破方向。此类入口是技术驱动型入口,有如下特点:

1. 团队必须具备相对比较前沿的软硬件技术或技术整合能力,并且需要与时俱进,不停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更新换代。因为一旦有一种更新更好更完善的技术或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那么现在的技术就好比“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这就宛如工业时代的来临,使得打马掌的铁匠集体消失一样。而除了少数团队是在有实力的大公司下自由生长(比如Google和苹果)之外,成功的小型硬件开发团队应该是一群比较焦虑和偏执的极客,他们对新技术异常痴迷,对细节非常关注,一直都有巨大的危机感驱动他们不停向前奔跑,这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一批开拓者。

2. 设计的硬件产品中,其外观设计和易用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需要漂亮、精致、小巧、方便但是功能很强大的产品。但技术能力和外观设计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想的挺好,是否能够做出来这却是个问题。这两者的协调统一即便如乔布斯这样的天才人物也困扰了一生,并且永无止境地追求,直至生命终结。能够让人产生持久粘性的东西:一是要真的有用,二是让人觉得好玩,够酷够爽有面子。

3. 团队必须有比较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营销能力,这是硬件企业的特点决定的。现在有一种舆论倾向是对极客,对华强北硬件集散地的过度宣传,似乎3、5个人在那能够低成本地采购各种零件,部分定制,然后组装,辅助设计,配上软件,拉上投资就能上演如何如何改变世界之类的童话故事。这也是不少人对“精益创业”认识的误区(后面连载会论述大框架,有计划性的反精益创业来进行不同角度的探讨)。

然后经常可以在各种论坛里看到,失败后不停写文章告诉别人,这里到处都是坑,还好我撤了之类的事情。要知道硬件生产中,从做几个试验机到工程机再到量产机,这之间是有天壤之别的。好比早在50年代,一汽就用手工敲出了红旗车,让国家领导人检阅时乘坐,但这和很久之后的规模量产是两件事,几乎没有关系。

还有团队的成本控制能力到底如何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必然和产量、开工率和良品率有巨大关系,而产量又和营销密不可分(就算做“饥饿营销”也要有那个影响力和实力才行,也需要成本),那么如果产品未动,营销先行,这又要对整个团队进行成本控制和平衡预算,所以团队发展到底会变成环环相扣的一个死结,还是会变成像亚马逊公司那样循环成长的“飞轮”,太多未知数。

上面这些文字看起来顾虑重重,对行业充满忧虑,其实不然。因为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让我们困难的,也让别人困难,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么如果我们能跨过去,这就是我们的护城河!

移动医疗硬件入口带来行业新契机

移动互联网总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Google Glass轻便、神奇、多功能的体验,在国外已经成功应用于外科手术等复杂医疗环境了。这使得国内外的巨头和创业小伙伴们纷纷跃跃欲试,加上医院、社区以及一些特定的医疗器械如供氧机、血糖仪和血压计等厂商的内生性需要,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医疗健康可穿戴硬件设备的出现和规模化实施将不断加速行业内部重新洗牌,引领移动医疗持续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随着中国逐步走进老龄化社会,医疗服务需求量明显上升,老年人的日常看病就医成了一大难题。并且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有“三高”和肥胖的人群基数不断扩大,如何帮这部分人解决一些基本的就医需要呢?因为其中不少人需要的只是普通常规性检查和慢性病管理。通过不停尝试着去部分解决上述非常重要的刚性需求,移动医疗硬件(可穿戴式和便携式)设备出现了。它们使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携设备(如手表、手环、血压计和眼镜等)做为基石,以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并结合了移动互联、云存储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产生了“化学反应”。

在此环境下,国内一些创业团队不约而同地开发智能血压仪及其衍生产品,其主要模式是通过硬件设备测量使用者的心率、血压等情况,之后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可以让用户(包括其家人)随时随地知晓自己的一些健康指标,未来能够和医药厂商、医疗工作者进行高效率地沟通。随后针对怀孕母亲的胎心仪、针对部分人群的心脏检测和便携式心电图设备等相关产品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所开拓。另外一些团队将重点瞄向了手环(包括最近还有运动脚环),以健康运动、减肥、睡眠监测、防走失(老年痴呆和孩子)以及异常情况报警等功能切入这一领域。还有一些有医疗产业背景的团队开发了家用便携式的血糖仪,尿液检查仪等等,移动医疗硬件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仅只是提供数据监测,已有不少产品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而硬件团队在医院入口内的产品多数以定制移动查房的Android平板,智能输液架和带扫描头的移动护理PDA设备为主。医院入口内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就是POCT(PointofCareTesting),翻译为床边检验。研发快速移动,小型便携,操作简单,结果可靠的仪器和设备,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推广,检测项目逐渐扩展到监测血凝状态、心肌酶谱、药物浓度监测、血气分析和激素分泌检测等等。为社区医疗,远程会诊,快速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这一领域的硬件是由技术强大的医疗器械厂商逆向开发的,和传统的互联网硬件的模式不同,但也是智慧医疗和个体化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即使是行业内人士对此也一无所知。

不过移动互联网软硬件技术融入到医疗健康领域,确实创造了许多颠覆性的产品和全新的体验,比如非行业内人士基本不知道的健康监测手套之类的东东,听起来十分高大上,但一下子你又想不明白这是干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21: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硬件入口的产业链解密

供应链整合能力决定了硬件团队的成败,必须在初始创业的时候就要进行顶层设计、业务推演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反复论证。现在仅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浅谈其全产业链的布局并思考我们所处的位置。它的上游端包括柔性屏、传感器、处理器芯片、电池(还包括充电方式,如无线充电和太阳能充电等)、FPC等硬件元素;中游则主要是语音交互技术、受话器、触控模组、体感相关产品的软硬件系统开发;而下游则是代工企业和大部分的成品厂商,主要业务包括外观和功能设计,实验性研制,然后开模具,定制产品进行组装,相关配套软件的开发(包括移动端和云端),特别是后续的增值服务、获得流量入口后拓展衍生业务和跨界合作。

因此无需分析我们就知道绝大部分移动医疗的创业团队是没有实力进入产业链中上游的,进行针对特定需求的订制化开发和集成创新成了几乎唯一的选择。这样必然就会出现三个问题:

1. 同质化硬件开发的护城河不深,市场稍微一暖和就会蜂拥而入。光是属于医疗健康中比较外围的产品,如手环、体重秤和血压计就有百八十家团队进行拼杀,当市场孵育得足够大,巨头自然会进来收割,或收购,或者自己做,而大部分团队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快速死亡倒计时。

2. 基本没有议价能力,既受制于开模的高费用和中上游公司基础供应组件的不断变化、升级换代顺向传导造成的成本负担,还受制于代工企业的店大欺客,具体不解释。

3. 大多数团队只是做健康辅助产品,如果做到心电图相关、血糖和尿液的检测等相关,就必然绕不开医疗器械的审批和准入门槛,即使国家刚刚出台了创新医疗器械的利好政策,进入这个门对创业团队还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好多人都在打擦边球。近期有糖护士喜获药监局批文,成为第一批受益者。从长远来看,要么进门要么沉没,基本没有中间道路可走。综上所述,多数的团队夹在中间,要整合供应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专业的人才,因此我们都时刻充满敬畏之心,如履薄冰,慎言颠覆。

移动医疗硬件入口的优劣势探讨

移动医疗硬件设备的加入,因其随身携带和方便的特点,使得患者的依从性、医疗人力资源的分配效率和疾病防控等方面都有极大地提升:

1. 能够快速提供实时检测数据,让人们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防患于未然,这很符合大众的需求。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和时间成本,节省了部分需要去医院检查和测量的费用,只要一次性支付购买设备,就可以多次反复地随时检查,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

2. 硬件与移动医疗的结合,能够从更好的层面帮助医疗机构整合财务、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对于社区医生来说,有了移动医疗的软硬件做工具,既可以上门为患者提供方便及时的诊治服务,还可以请求远程会诊。

3. 社交网络和健康管理结合,尤其是可穿戴设备对相应人群趋势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生成医疗大数据。这为医药研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和国家卫生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由此衍生出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即利用医疗云端“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的远程服务、为企业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为医院提供自动分诊服务甚至和保险公司合作绑定客户。

4. 不仅仅只是提供数据监测,还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电离子透入贴片可以治疗头痛;智能眼镜可以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唤起容易忘记的人和事等等。可以说,这一突破很大程度上将硬件入口(可穿戴式+便携式)现有阶段带给人们的惊喜从数据监测上升到诊断、监测、干预一体化,它最大的潜力并不在于硬件本身,而是在于通过硬件真正的粘住未来用户。

但是移动医疗硬件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用户习惯的改变,医疗机构的接纳和相关产业链上公司的推动。想让用户购买产品并且形成长期的依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目前移动医疗硬件还有几个很大的劣势:

1. 检测数据的敏感性和安全性有待提高。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一旦达到某个值,就意味着需要服药或就医,因此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而不少为生计发愁的小团队没有实力进行大规模,可靠性验证,光为了节约成本,许多产品会先天不足。一些糟糕的体验甚至导致用户对整个行业都不信任,更别说标准更高的医疗机构了。这也许是发展早期的必经之路吧。

2. 企业之间缺乏开放的心态。每个团队都太想成为苹果那样成功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动不动就想赢家通吃,所以常常是各个企业总想闭环,不想借助现有平台和用户已有的设备,而希望用户花费比较高的价格去购买自己独有的硬件,还必须使用其配套软件和服务。在互通互联和数据接口这里也设置重重障碍,想将来不断开发别的产品,一个人把用户的其它需求全包了。从产业链推动角度来说,这样增加了使用者和所有参与者的成本,所以推起来总是阻力重重,却还怨天尤人。任何商业模式中核心的要点都是如何为用户提高效率并且降低成本,创造独特的价值。

3. 产品的新颖性和外观吸引力不够。因为国内抄袭的比较多,而且动不动就是一窝蜂似的开发,大家看起来都差不离,因此很多大众用户对未知新产品的价格敏感性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而这反过来也会加重很多硬件创业团队的焦虑症,使其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更加不敢在产品设计上进行投入,而是在犹犹豫豫中随波逐流。

最后我想说,当我们感到困扰时,请回归最初的起点,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更不能忘记“功能创造价值,创意改变生活”的理念。我相信,移动医疗硬件入口很好的将现有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加上相关的国家部委出台了系列文件和政策鼓励并提供了相应的资金资助,移动医疗硬件创业公司在不断地协作、竞争和整合后,整个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4-11-15 14:26 , Processed in 0.09559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