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8|回复: 6

知行合一,助企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8 12: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Philip Teal 菲利普·蒂尔

国际人才与组织发展专家

澳大利亚太平绅士,人才与组织发展在研博士,MBA工商管理硕士,在中国从事企业管理咨询与人才培养发展工作14年。2011年加入聚成股份,担任研发顾问,启动聚成CTE人才卓越中心(Center of Talent Excellence),致力于为中国成长型企业开发人才管理实战解决方案。

1988年,Philip老师在悉尼水务局争取到一份HR实习生机会,自此一直专注人力资源管理事业。过去20多年,Philip老师在亚太地区和中国曾服务的部分企业包括:华为、美的、TCL、南航、中国移动、京信通信、中国大酒店、泛亚太资产管理、德赛律师事务所、西门子、微软中国、先灵药业、派克笔、蒂森克虏伯不锈钢、埃克森美孚石油、佐敦远洋制漆、曼罗兰印刷、美泰玩具、可口可乐、卡夫、绿箭、美赞臣、雅芳等。专业领域涉及:企业战略规划退思会(Retreat)、领导力教练(Coaching)、企业高层定制化MBA课程开发(Customised MBA)、专家专才与创新管理(CEST)、人力资源实战导师培养(HR Facilitator)、民营企业家才富管理(STM)。

知行合一,助企发展,是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最终极的回报

从马来西亚说起

算起来,我从1989年就已经是一名从事培训咨询的教育工作者了。1997年,我刚刚在澳洲完成了MBA学习。在一个偶然机会的促使下,我和朋友在马来西亚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相信这个讲英语的亚洲国家会帮助我更了解中国——我真正向往的地方。公司设在吉隆波,致力于成人远程高等教育,我们与美国弗雷德里克·泰勒大学、林肯大学、凤凰城大学等擅长职业教育的机构合作,引入商科、理工科类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为在职人士(个人)和企业管理者(团体)提供在本地进修国外大学并获得学历的机会。

大学教育与实际工作是有距离的

我们很快发现,书本练习、作业和考试的要求,大多是以符合学术标准来评价的,与在职成人的实际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读MBA时也曾深有体会,当时一边打理雪山度假村酒店的生意一边兼顾学业,不是说学习有难度,只是觉得教授讲的内容和我真正关心的总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生意有时候让我忙得不可开交,很难严格按照老师和书本的要求完成作业。后来,我和Michelle, Alison组成了一个互助学习小组,第一学期结束时,她们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都比我好,这让我很诧异,我的管理经验不比她们少,也不比她们笨,为什么?我忍不住问Michelle“你的怎么做到的?”她一边笑我笨,一边分享到:“其实挺简单,你要按课程和老师的要求来写,他们并不关心你对某个问题的真实想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2: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成人学习与实际工作对接

相似的经历,让我更有动力去关注成人学习的需求。国外大学的高等教育,在职成人的学习需求,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三者之间怎样才能更好地衔接呢?有哪些已经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呢?于是,我们深入开展对马来西亚社会文化、现行法律、企业管理实践的综合调研,再倒回来消化大学的教材和资料。经过大量的准备,与合作各大学院长们无数个回合的据理力争,终于,国外大学同意我们:在标准学科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情,对经过本土化设计的选修课程进行教学试验。这一消息让我们信心倍增。来不及放松,我们立刻开始做授课老师的工作,起初他们担心这会徒增额外的工作量。我要求老师们必须根据在职成人的学习特点来调整教学方法,并把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工作”。我们需要教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需要帮助他们理解这与工作有何相关,我甚至一度严苛的要求老师们设计“有助于提升绩效的DIY工作指南”。

其中的一个HR研讨案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马来西亚是一个主要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多个原住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马来人占本国公民的70%,“马来人至上”的观念由来已久,连政府都推行非常有利于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华人约占20%,他们很有生意头脑,广泛地涉猎商业贸易、金融、餐饮等各大行业,经济地位显著。印度人约占7%,大部分都被视为廉价劳动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你在一个马来西亚公司里任职HR,你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你如何制定并推行人力资源政策才会被视为公平?如果你的老板碰巧是印度人,你将如何管理企业文化?要知道,伊斯兰律法有严格的规定,节日是不能吃猪肉和饮酒的,男女之间(父亲、丈夫、兄妹除外)是不可以有身体碰触的,每周五下午是固定的清真寺朝拜时间,每年有一个月要严格遵守穆斯林斋月禁食。对HR来说,员工聚餐的选择也许只能是伊斯兰律法的合法食物,团队拓展也许要避开任何包含有身体接触的活动。这些习俗,都构成了人力资源工作的巨大挑战,却不曾在当时国外大学的教材里被提及。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2: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以致用,是成人和组织学习的基本诉求

经过本土化和实操化设计的MBA课程体系,在马来西亚受到了企业领导者、HR的欢迎和好评。回顾这一段历程,我相信,我们做到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的大胆突破。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和知识学习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了一个鼓励充分参与的应用学习环境。我们还对期中作业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且,校方最终同意增加期中作业成绩的权重,改变了过去只看学期末考试成绩的做法。经过重新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题并立项,用行动学习的方式,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者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个商业机会的真正潜力。谁来评审学生的作业成果呢?老师不再是唯一有话语权的人,企业老板、HR和其他相关者的评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符合高等教育的学术要求固然重要,但研究并提出可行建议以促进积极的改变,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是企业作为中高层管理者的教育投资人,理应获得的回报。并且,管理者们在修完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之后,如果愿意,可以自费申请学分承认和豁免,最终获得国外大学授予的学位。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愿以偿,来到中国

2001年,公司发展趋于稳定,Howard接替我担任了总经理。我得以抽身,专心思考如何将业务拓展到中国。那时候,中国日益开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我亦是踌躇满志,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未来充满了信心。在朋友的引荐下,我来到了广州,筹备设立广州分公司。虽然,我们在马来西亚的远程教育模式,因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差异最终没能成功引入,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向往,和对马来西亚政治宗教纷争的厌倦,我最终选择了留在中国。

与大学教育擦望而过

2001年初到中国,因为在澳大利亚、日本和马来西亚多国工作和生活的阅历,我既看到了事业机会,也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拜金风气俨然已经延伸到了教育领域。让我与大家分享一小段经历吧。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第一次去了中国北方,以外国专家身份到一所知名的师范大学任教,为准备去国外学习的研究生讲授TESOL课程。那时候,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风声水起。师大2+2合作办学项目的负责人强调,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让学生的GPA和IETLS/TEFOL成绩起码能达到最低入学要求,能把他们送出去就行,其他的不用太担心。可是,当我面对学科成绩和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时,我不知道他们在国外大学的课堂上能听懂多少,能学到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将来进入企业,能胜任什么工作?三个月后,我辞去了这份工作,回到了广州。此后与南方其他几所大学的接触,我常常感受到“思维的差异”。大学之存在,就是为了培养时代环境下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但脱节和资源浪费的现象,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时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的魏中林先生描述得更为一针见血:“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像工厂制造的乒乓球,每个都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2: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我自己的大学时代,学校有专门的行业咨询会,负责巩固与各行业企业、专业机构的联系及信息交流,为学科设置提供重要的指导,旅游与休闲管理就是当时国家旅游热潮中应运而生的专业。行业咨询会的会长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学校必须开设专业实践课。我在悉尼科技大学三年的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小组项目、企业参访和阅读大量书籍的过程中度过的。虽然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实践课对思维和行动能力的锻炼却对我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其实那时候,产业界对老派学术教育的怨声此起彼伏,说他们对“真实世界”缺乏认识。大学教育后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也是在这样的批判声中大步前进的。我不折不扣地相信,“知道”和“做到”听起来虽是一字之差,二者之间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正如,你知晓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但它坏掉时你也不一定能动手把它修好。我的本意,并不是辩解研究型学术教育和应用型职业教育孰好孰坏,而是想引发大家一起思考:用什么方法来弥合知与行的差距?

回归企业人才发展与组织学习

从2001年到2011年,我在广州工作和生活了近10年,有幸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他们有的来自跨国大企业和政府部门,有的来自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我单独辅导过的学生,也有一些是企业MBA项目中的受训成员。其实,多数企业的高管团队训练,更像是一个帮助各自为政的部门老大们,打消隔阂,建立合作的过程,知识学习反在其次。另外,我也无数次亲历了企业招不到人和几百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这正是我接下来想与各位分享的重点。

2007年,我与几位同样关注企业招聘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朋友,在广州的公司启动了一项增值业务: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俱乐部。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技能和锻炼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客户企业的HR到俱乐部里来挑选优秀的人才。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2: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明日之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加入俱乐部的各高校大学生首先要进行32课时的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包括沟通、谈判、解决问题、团队协作、会议技巧、演讲、项目管理等。每周4课时的学习,没有一分钟是他们可以松懈的,每个人都担任着不可或缺的会议角色,要提前一周为演讲做调研和准备,要用心观察其他成员的表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要为案例中经理和老板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要为自己发起的兴趣小组招募成员并制定工作计划……完成基础学习之后,会员们将加入VAP企业增值项目小组,在完成企业HR给定的项目任务过程中体验职场工作,报酬多少不最重要,他们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在这里,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思维向职业思维的转变,从向企业要学习机会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转变。

2009年3月,新学期刚刚开始,俱乐部的同学们在广州大学城北亭广场举办了一场企业调研项目成果展示会。他们自主地邀请到了重量级的点评嘉宾包括:广州IDG的投资经理,广东省奶业管理办公室的副主任,知名律所的合伙人律师,广州日报的记者等。我也帮忙邀请了广东移动的培训经理,美赞臣的供应链人力资源经理等朋友们前来观摩。你可能很难想象大一大二的学生,穿着深色西服套装,用流利的中英文,姿态优雅、充满自信的向你陈述三聚氰胺事件后,广东奶企应该如何重塑品牌公信力?到场的嘉宾对学生的项目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部分项目在嘉宾们的支持下进一步付诸实施。这样的时刻,我感到很欣慰。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12: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和新生代人才培养体系,都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俱乐部为我的客户企业输送了很多训练有素的应届生人才,大大缩减了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成本,他们在到岗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到出色的工作表现。因为他们对自我和企业有清晰的认知,择业时更加谨慎,不会轻易辞职,工作稳定性增加了许多。也是在2009年,广东移动与我们接洽,将这一套新生代人才培养体系引入,作为新员工岗前培训项目标准,一直延用至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4-11-19 22:31 , Processed in 0.12428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