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回复: 1

有多少求职可以重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7 2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求职失败,在所难免,然而求职屡屡失败,却让许多求职者伤透脑筋。成功的求职大都一样,失败的求职,却各有各的不同。近日,记者就求职失败这一话题采访了有关人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其中的一些看法,正好揭开了你感觉最神秘的面纱。


  “‘阿拉伯在非洲’,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常识了解得很少,一个很平常的问题就有可能让他们漏洞百出。这样的大学生求职,恐怕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某公司人事部主任车先生谈到许多大学生求职时,深有感触地说。有分析认为,如今的求职者中有70%的失败者来自大学生群体,而在这个群体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这种现象。多年从事大学教育的农胜权老师说,在学校里,许多同学都只注意自己的专业,很有可能一个学习骨科的学生,在毕业后连“小儿安”怎么用都不一定清楚。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现象是大学生求职最大的障碍,也是一种低级的悲哀。


  在专业上的成功不等于在社会上求职的成功。由于受岗位及专业的限制,就必须要求每一个求职者无论你是什么专业,是什么工种,都要做好多种准备,只有把握多门知识与技巧,才能避免在求职路上屡试屡败。


  纵向不深


  与横向不全一样,当今大学生在纵向上也存在许多不足,这种现象在许多用人单位的眼里也是相当重要。


  某公司老板说自己就遇上了两名这样的求职者,一名是某财院的女生,被招到公司里,考虑到专业的对口,于是把她分配到公司财务室工作。“然而她做出来的账,让我怀疑她是不是学考古的,一点都不像做账的样子”。有一名是手拿技工证的电焊工,说是在某工厂上班时还获得过比赛大奖,可是给客户做的阳台,就象挂铁丝网。理所当然这两位求职者在没有试用完毕就被解雇了。


  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应该是一件比较称心的事,但是学艺不精往往是求职者失败的开始。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在贵阳市某英语速成班进修的小娅。刚刚从贵阳某高校毕业的她,有着一个长远而相当理想的计划,就是想考个律师资格证,但是由于英语卡壳,一直无法如愿。这位斗志昂扬的女孩子,据说已是第二年重温英语了,对于她来说真是很可惜。


  其实,在纵向不深这个问题上,在许多非大学生求职者中也占有不小比例。


  有一个公司经理把素质提升比喻成爬树。他说,如果把初中、高中、大学比作爬树的三个阶段的话,许多人最多也就爬了两个阶段,而刚好许多公司是从第三阶段开始要人。这样,要想得到一份工作的话,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工作低收入,重体力,二是工作不是自己所向往的。


  从某个意义上讲,我们向纵深拓展的第一方式还是通过系统的学历培训来体现的,如果没有这种系统的提升,那么失败已经成为最大的可能。


  细节决定成功


  “我们聘用人员不是看中每一个细节,但是细节有时却决定应聘是否成功”。长期从事人才招聘工作的何女士对此很有感触。从2000年至今,从她手里经过的应聘资料不知若干,但是她印象最深的却只有一份。据她讲,当时公司正急需一名户外海报设计人员,在人才市场上,一天就收到了三百多份应聘者的资料,其中一份相当朴实,但很有创意,全部用毛笔书写,当时她就被这份表吸引住了。“就看他的样式与字体,就已经没有再去找其他人的必要了。”


  谈起细节,某大酒店人事部经理也对此很有认同感。“在每年的招聘会上,我们都希望能够见到一些从语言、举止到着装都很得体的应聘者,但是我们每年都大失所望。所以到现在为止,许多同行都认为我们招人太挑了”,这位经理说,其实我们行业做的就是细节服务,如果连这点基本的东西都没有,那么有了他们,我们就会失去客户。


  当然,细节并不是仅指一份别致的应聘材料,一身考究的打扮,它应该是一个应聘者对不同工作与种类的迎合与协调,否则,你就有可能成为被遗弃的那部分。


  重视聘前准备


  简单地说,聘前准备包括心理与言行上的准备。


  许多搞招聘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他们很少对一直徘徊在招聘摊位前的应聘者感兴趣。他们都认为这样的人一般缺乏事先的考虑,优柔寡断。有家装修公司的经理说,如果他们应聘前考虑清楚自己需要的工作岗位,并对招聘单位的相关要求有所了解,这样就不会在招聘摊位前左右不定了,或者在被问到关于工作岗位方面的问题时感到手足无措了。


  这位经理还举了他们办公室主任小杨的例子。小杨当时去应聘时,就是先花了一天的时间,到人才市场去逛了一圈,心中有底后,才选了两家公司的同一职位,并且用小本子对招聘条件作了一些记录,第二天到现场交表时,与招聘人员交流自如,发挥出色,很快就被公司录用。


  很多时候,我们在失败中找原因就是为了避免重复失败,但在特殊的时候,我们多听听别人分析原因,却能够让我们一次性成功。记者在采访中提到的这几点,都是被许多采访对象挂在嘴边,或深有感触的东西,不敢说是金科玉律,但记者相信,这都是苦口良药。
发表于 2015-8-8 18: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在质量的路上永不回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4-12-2 19:58 , Processed in 0.38841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