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9|回复: 1

5《从精益到总经理》--精益改善实战历程与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9 11: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从精益到总经理(4)没有试用期的试用期(b)

第二天和台北的R&D一起开会,会上,各部门会把个部门对这个新产品的改善要求提出来,要求R&D进行改善,当然了,这个过程是会妥协的,R&D不会全部改,但也不会全部不改,和菜市场买菜有些像。
尽可能要求R&D改善之后,接下来,PM会要求一个时间,同时,会要求个部门完成一些相应的任务组,比如IE就要完成标准产能以及需求的标准人力、设备清单以及治工具清单、FMEA、SOE(用来设定标准产能与标准人力配置UPPH)等等,这些我都可以理解。
唯独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PMP(有些公司叫CP (control plan),制程管制计划)竟然也是IE完成的,不过,还是要按照要求完成。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会了之后,可以不做,但是不会的话,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用到不是很丢人。毕竟,已经出来工作几年了!
第一次,确实不怎么会做,没办法,学呗!把之前别人的新机种的PMP拿出来,分段进行拷贝,遇到不懂的就问!通过这种最笨的方式,我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PMP。后续不会这样了,于是,把品质的学习要提上一个日程。从简单的QC七种工具开始一步一步的,还是那句话,慢慢来呗!
在这里,有必要对SOE进行一下说明,当产品优化的生产流程明确,标准作业方法确定之后,用MOD法(模特排时法,我们在大学里都学过的)计算每一步的时间,标准工时就非常容易确定了,每个月的订单确定之后,生产的节拍时间也就明确了,这样,线平衡和人力配置就是1+1的事情。整个流程走下来,就非常的顺利了!
当然了,新产品上线的时候也被确定!
这就是Open meeting了!Open meeting一开,新产品上线的日期就确定了。各部门都要把自己负责的业务内容在上线之前搞定。
接下来的工作是细化的工作了。每天的工作除了拆装以外,还要查一些资料!因为很多资料第一次做,这就是没经验了。那怎么办呢?
两种途径:
(1)查之前产品的资料,看别人怎么做,然后抄袭;
(2)问同事呗!
有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接下来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细节。需要什么样的治具,治具要怎么设计,怎么防呆!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了产品生产的效率、品质和成本!
这里,插一个案例。这是去年在工厂的一个实例,对于治工具的防呆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当时,一家金属品加工的工厂,要设计一个产品加工的夹具,这个夹具主要是固定产品,在产品的两端进行攻丝。这是一个外观件,对产品的外观要求很高!
结果在加工之后,经常发现产品的表面划伤。
当时我看了之后,和他们的工程人员讲,既然是外观件,那就是说产品的外观与夹具接触的越少越好。为什么不把夹具(材质是工程塑料)的底面铣掉,在产品的两端留两条横梁进行支撑?
工程师想想有道理,然后改掉了。我看了一下,工程师确实改掉了,是好事。但是横梁的高度只有两个毫米,我说,这样不行,他说为什么。我说,攻丝的时候,会掉加工的屑,这些屑稍微大一点都不止两个毫米,为什么不做高一点,然后他看了一下加工设备,点点头,然后又改,改好之后,就没有发生表面划伤的状况了。
事实上,工厂经常喊着“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这句话很对,但是做起来却是比较难的。关键是怎么做!
于是,在治工具设计上,怎么设计才能让治具通用,才能有高效率,高品质和低成本,是每个工程人员所追求的。
我那时比较笨,因为是第一次做新制品,又是对公司这么重要的机种,就一步一步细心做,碰到不熟悉的,真的只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每做一步,都要想想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
这种过程,其实是一种比较模糊的FMEA的概念,后来带的产品多了,对FMEA也越来越熟悉,就会在作业的每一步去思考,这样做会有什么风险,可不可以有更好的做法,以及如何去预防问题的发生。事前考虑好这些问题,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就可以尽可能减少异常的发生。
当然了,这也是我带team之后,要求每个工程师一定要详细完成的工作。
现在,很多客户都会要求供应商提供DFMEA和PFMEA,供应商提供的FMEA报告中,只有稍稍的十几条。这种应付客户的做法,其实从本质上讲,是应付自己的。是以产品生产的高异常,高不良浪费为代价的。
我当时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当时那个机种的螺丝的扭力非常变态,最高的扭力要求72KG,其他的有36KG的、12KG的。
这种情况下,对电批的数量需求就比较多。因为这种大扭力的电批的报价要比工厂通用的电批的扭力大非常多,扭力计也要重新购置。当时,公司虽然喊着“不计成本”,但是实际上,在电批的问题上,就在不断打折扣,没办法,只能拼命压缩。最后,四把电批搞定。之所以做到四把电批,还是因为之前的工作——关键路线&模块化。
(后来,我做了IE主管之后,要求每个IE工程师在做流程图之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这是后话,后面再说!)
终于完成了治工具清单,然后找厂商加工、要求交货时间(有提前,怕上线出错,留有返工时间)。
那时的工作,真的是快飞起来了。做MOI,作业人员培训,把样机拿给产线的作业员,让他们按照MOI先试做(由于全新的产品,我们专门开了一条新线,这条专用线还是IE team一起搞起来的)。
想起来,按照整个流程做完之后,做MOI(就是SOP)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而这样的MOI,也就不是随便一个技术员能做的事情。
这样看来,MOI的功夫恰恰在之前所做的工作上!没有之前的工作做铺垫,MOI就是技术员都能干的事情!
(SOP是IE的专业技能,也是基础技能,很多公司的SOP是技术员做的。很多工程师也认为SOP不重要,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改善上。但实际上,我们就是改善的再好,还是要通过SOP来固定下来。SOP的功夫在SOP之外!)
真等上线那天,其实更忙!不过基本上没有失控。老大安排了一个IE帮忙跟进,只是白天试行,晚上汇总问题点,并进行修订,发e-mail给相关部门,一连两个通宵而已。
试产完之后,PM马上又召集close meeting,要求所有的问题点必须在规定时间完结。实际上,基本上很多问题点,都已经在当天结掉了。
接下来就是第二次试行,第三次试行,不过,基本上不贵很累了,不过,报告越来越多了,做了好多份关键参数的CPK分析报告!这是要提交给客户的!
高强度的劳动是有好处的。那就是,一个项目下来之后,我对公司的流程基本上熟悉了。
在产品正式量产之后,我让技术员测了一下工时,从数据上看,实际的线平衡达到了93%以上。这个机种后来也还有改善,当然,主要是一些作业方面的。但是,大的改变没有!
这个项目顺利完成,我们申请了公司《Best Practice》,并获得了集团奖励的1000元改善基金。当然了,部门的活动经费也宽裕了!
这个项目完成,我顺利过了试用期!
发表于 2016-1-9 11: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Best Practice 与GMP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有何异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5-2-3 09:54 , Processed in 0.12187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