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5|回复: 0

9-《从精益到总经理》--精益改善实战历程与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0 09: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之前所说的“Do the things right at the first time!”,接触品质之后,除了一些品质知识之外,事实上,品质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
在我看来,品质管理要比效率管理进化的更完美!这种完美不仅体现在方法上,更体现在系统上。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看:
品质管理与效率管理体系的对比,
品质管理分为四个层面:
事后改善——事中管控——事前预防——品质体系保障
a)事后改善不用说了,这个大家都清楚;
b)事中管控,就是对过程的参数和变化点进行管控,防止品质异常发生;将品质异常控制扼杀在摇篮里。
c)事前预防,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时,就对生产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防呆,减少甚至杜绝品质异常的发生;
d)最后是品质体系保障,通过体系,保障上面的所有环节能执行到位。从而实现品质管理能够得到稳定的提高!
而大家如果对比效率体系与品质体系,就会发现,效率体系中,我们很多还是弱项。IE的很多工作还是停留在事后改善。
事中管控呢?我们有没有对生产中各种对效率影响的因素进行管控。这个我在后面有详细描述!
事前预防呢?在产品与工艺设计阶段,我们是否充分考量了各种对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
更不要说效率保障体系了。
我说,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要靠体系!要减少认为因素对效率和品质的影响,就只能靠体系!这也是我建议新人去大公司接受体系熏陶的原因。
(2)品质改善与效率改善的对比
品质在改善时,尤其是6sigma改善,是专注于主要不良的。“柏拉图”的很重要的作用是找出主要的不良。然后针对主要不良找出主要原因,进行改善,从而实现快速突破改善品质的效果!
所以,品质改善的过程是这样:
发现不良——找到主要不良——找出可能的原因——验证,找到少数真正的原因——改善
不管是一般的品质改善还是6sigma改善,都是基于“重点”进行改善的;
但是,在效率改善中,我们在努力消除七大浪费!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会发现,品质管理比效率管理更加量化,更加系统。
当然了,在我之后转行做了生产管理之后,很多东西才真正领会的!甚至可以说,品质的一些理念改变了我的管理方法,这个后面再说!
对于想学习6sigma的各位,我的建议是先统计学学好!牢记几个最重要的:
a)正态分布(假设检验最常用到,黑带考试中很多试题都用到);
b)中心极限定律(黑带考试中很多试题都用到);
c)F分布,在方差分析中,用的最多的就是F分布,在DOE中,核心思想就是方差分析(组内方差与组件方差的比较);
当然了,其他的分布也需要记住一些,像T分布、泊松分布等;
6sigma接受培训,到完成专案,再到后来08年考过CAQ的BB(好像我的成绩不是9分就是98分),只是在这家公司的时候,却没时间完成BB的注册!
原因是我辞职了!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经济危机!由于经济危机,客户订单萎缩,公司决定将EMS事业部与另外一个事业部合并,是EMS合并到另一个事业部。IE team不可能有两个头,而且,由于人事的一些原因,考虑到自己的发展,我选择的辞职!


——我眼中的品质改善的思路(抛砖引玉)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在企业的改善中,一直存在两大体系,除了效率体系外,还有一个体系——品质改善。在效率改善不断演化的同时,品质改善也在不断进步,发展到今天,最牛的当属6sigma(这里,以DMAIC为分析对象)。
当然,关于6sigma改善,市面上有很多说法,比如6Sigma是什么,在统计学中的意义是什么,包括很多的统计分析工具等等。
在我的理解中,尽管品质改善在一直进化,但其核心思想(抓重点——找出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并没有改变。当然,这主要决定于我的品质经历,从刚开始接触最基本的品质工具,后来不断扩展,直到大概七年前考了中质协的6sigma BB。
下面,我想通过对比,把品质改善的核心思想进行说明,至于品质工具,如果我们建立了体系,可以把各种工具分门别类的填充到我们的体系中,这并不困难。我以最基础的品质七种工具为例对品质改善的思想进行说明:
(1)收集现状的数据;(检查表)
(2)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层别法);
(3)找出现状最主要的问题;(二八原则、柏拉图)
(4)分析主要问题的所有可能的原因;(鱼骨图)
(5)对这些可能的原因进行试验,确认这些原因是否是真因;(散布图)
(6)对这些真正的原因进行管控,并对这些参数进行管控(控制图SPC)
所以简单来说,品质改善的思路是这样的:
发现不良——找到主要不良——找出可能原因——验证,找到少数真正的原因——改善
品质改善的工具在不管进行演化,系统性也在不断增强,直到6sigma的诞生。相对而言,6sigma本身并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只是在其中加入了更多的统计学技能而已。明白了6sigma的整体逻辑,你会发现其实很简单(以下5点如果不理解可以直接跳过,不影响后续阅读):
(1)D(定义)阶段:定义现状的问题,并找出主要问题,建立改善的组织架构,制定目标,给出经济效益(证明这个项目值得做);
(2)M(测量)阶段:对造成主要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原因进行初步的筛选;(MSA,是要证明你收集的数据时有效的,PFMEA对制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原因的筛选)
(3)A(分析)阶段:对初步筛选出来的比较有可能的原因进行试验,并以统计学的工具进行验证(比如均值比较,方差比较等)
(4)I(改进)阶段:对这些A阶段筛选出来的主要原因进行优化(DOE,先做部分因子DOE,全因子DOE,最后有必要的话,进行RS(响应曲面DOE));
(5)C(控制)阶段: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管控(控制图(SPC)和标准化SOP等);
所以简单来说6sigma的改善思路还是这样的:(有需要的话加微信15119213376)
发现不良——找到主要不良——找出可能原因——验证,找到少数真正的原因——改善
进过上面的分析和对比,我们会发现,不管品质改善的工具如何演进,但是品质的核心思想一直没有变——二八原理——“抓重点”,发现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控制主要变量,取得突破性改善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6sigma一直以快速突破性改善为基本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5-2-3 10:09 , Processed in 0.12298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