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3|回复: 2

10-《从精益到总经理》--精益改善实战历程与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0 09: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从精益到总经理(7)每次都不好过的试用期
辞职后,进了一家日资企业!在日资企业,转行做精益生产。Title:LP leader。
当然了,之所以公司招聘这个职务,是因为上一任辞职做咨询去了(现在在广州,做的还不错)。只是没想到,几年之后,我会步他的后尘,人生如戏!
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找份工作,还是6Sigma BB的功劳。说起来,咱也是IE、LP、6sigma人才了,呵呵!
本来是LP,结果,试用期反而干了IE的活!
上班第一天,非常公式化,首先和同事们打招呼,相互认识一下,在同事的带领下,去各个部门拜了一下山头,其次文员帮忙领了办公用具,申请了E-mail等,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晚上,回去吃饭,冲凉,睡觉……
接下来,按照自己的预期,是要先看一下公司的程序文件,了解公司的流程。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痛苦的。
第二天,大清早一上班,生产部的经理就打电话过来,大概是说他们生产的一款产品X(牵扯公司的机密,用X代替),产品是日本客户。目前的生产状况比较简单,这个制品是在亏钱的,我们每做一个制品,就会亏一元人民币,看看能不能去安排人过去看看!针对生产部经理的说法,我是有腹诽的,这样还叫“状况比较简单”,那还有复杂的状况吗?
放下电话,我一想,不对呀!这个活不应该是LP的,应该是IE的。怎么会找到LP头上?莫非……
我叫过来一个兄弟Ava,了解了一下这个产品的生产状况,原来该制品在公司已经生产了一年多了,之前IE的同事是有针对该制品进行了一些改善的,只是,这些改善都是针对一些动作方面的,改善的效果不是特别显著,而关于layout变更和线平衡方面的东西,由于效果方面不是特别显著,一直没有得到生产部门的认同,所以,改善也就不了了之了。
Ava并且暗示,生产部看到LP部门有新来的,应该是想试一下会不会有什么好的idea,看看能不能改善一下现状。
从事业PC了解到的信息,此model的订单水平大概为180K / Mon,后续的订单将会增加,面对订单增加的压力,现有的5条Line已经不能满足订单需求,准备重新开一条Line,以满足订单订单增长的需求。
另外,从兄弟们给我的数据来看,制品的不良率大概在10%左右,之前三个月的UPPH的数据为0.53H。
大致情况了解之后,这个活看来还是要接啊!
大家注意了,UPPH为0.53H,如果提升10%,(当时的人工按照¥5元/H),节省人工成本才0.5元,也就是说,如果要想节约1块钱的人民币,UPPH需要提升20%,要想赚钱,UPPH需要提升20%才可以,所以,改善的目标必须定在25%以上,压力感觉越来越大了。
于是,安排兄弟们把现场最新的数据重新测量了一遍,拿到最新的数据。
(当然,针对各位IE的同仁来讲,这些工作都是一些非常程序的数据收集工作,具体的过程也就不说了,只是,提醒各位兄弟姐妹,在收集数据时,数据要尽可能的全面,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离散型数据,针对离散型数据,其特点是包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但是,对于精力的耗费也会相对较少,经过这个过程之后,找到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连续性数据,这样的话,对于精力和时间的消耗相对来说,会减少很多。)
当然,在这个项目中,我是走过弯路的,数据的收集方面也是有漏了一些信息,导致这个项目的周期延长。后面会提到!
通过了解,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上是这样的:
(1)工位之间的WIP数量控制在5PCS以下;
(2)整条Line的 人员数量为17人;
(3)通过收集各工位的工时数据,发现,线平衡的水平在80%以上;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09: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产线平衡表》

Work Content

兄弟们整理好数据之后,说,这条线的线平衡没什么可以改的!
我看了数据之后,觉得整条Line的状况还算是不错的,好像除了线平衡有点低以外,其他都不错。在这里,我想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说现场的实际状况已经没有特别大的问题,只需要进行个别工位的微调整就可以了呢。仔细考虑一下,什么情况会造成上述的情形呢?造成上述现象的情况有两种:
(1)整条Line的线平衡确实很好,没有什么可以进行改进的地方;
(2)整条Line的线平衡的瓶颈在整条Line的第一个工位,其后面所有的工位的工时都小于瓶颈工位的工时;
针对第二种情况,依据我个人这几年的经验,Line上的工时数据是存在陷阱的。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由于瓶颈工位在整条Line的第一个工位,瓶颈工位后面的工位的工时数据会存在比真实值放大的现象,我称之为数据的“失真”,原因在于,瓶颈工位后面的工位的工作速度会被作业人员人为的放慢,在能够满足前面工位的产能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按照应有的速度去完成工作。这种情况下,作业速度就会被放慢,作业时间也就会比真实值变大,作业速度放慢的程度视该工位工时与瓶颈工位的工时的差异决定。
(提醒各位从事IE的兄弟姐妹,瓶颈工位后面的工时被人为变长而“失真”,因此,在没有绝对的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将瓶颈工位放在第一个工位,否则,很容易产生瓶颈工位后面数据的失真,而这种情况会给后续的改善造成很大的困难,你会很难和制造沟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原因归结为第一种,那么,这个案子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这样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只能假设第一种情况不成立,那就只能是第二种情况。怎样证明呢?很简单,实验。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实验。首先,召集MFG/PE/QE/QA开会,会议的主题很简单,我们的现状是什么,我们的问题是什么,为了验证问题,我们需要在第一个工位增加一个作业员,确认增加一个作业员之后,整条line的产能是否会提高,然后,就是分猪肉,每个部门需要完成什么工作,但是,由于制造人员紧张,试验只有一天时间。看产能状况。
好像所有的工作都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其他异常状况发生,基本上就可以看到成果了。因此,我还是很乐观的看待这次试作的,虽然兄弟们并不看好我的这次试验。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是有乐观的理由的,因为,之前在上一家公司,IE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产线的状况,IE可以做一言堂的,如果要进行产线变更,只要做好“临时的SOP”,交给工长,按此执行,IE现场指导,看结果就可以了。
生活就是这样,生活的多彩就在于我们永远不知道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这一方面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可以期待美好的未来,同时,也给了我们失望,让我们可以了解痛苦和悲伤,正是由于痛苦和悲伤,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在试作的当天,安排兄弟们更换了新的SOP,并指导员工按照新的SOP进行作业,当产线运作正常之后,安排一个兄弟统计产能,结果他偷懒了,只统计了三次数据,虽然新增加的员工的熟练度不是很高,统计的数据还是不错的,发现还是有10%以上的提升。
下班之后,我从生产管理系统中download生产数据,发现产能没有提升,为什么会这样?我是有点想不通的,分歧产生了,应该以哪份数据为准呢?生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是公司的官方数据,而我的数据只能称为“民间数据”,在二者之间产生分歧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官方数据”,以“官方数据”为准。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生产部造假,但是想不出造假的动机何在。
为了验证我们的疑问,就需要重新试作,这次是LP部门对于改善非常有信心。但要求再次试作的时候,又遇到了问题,MFG部门以没有多余的人员试作为理由,导致试作只能暂停。新的试做被安排在一个星期之后。
(这种情况,应该是IE同事经常遇到的情况,尤其IE部门的影响力不是特别显著时,这种情况发生的更为普遍,因此,我们在进行试作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确保前期的每个实验步骤都尽可能有效,这样,才能逐渐带起team的士气,整个team才会慢慢产生凝聚力,整个team才会越来越愿意为你的想法而改变,否则,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前期的试验连续不成功两次或以上,整个team的士气会变得越来越差,team成员会变得越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改善工作的阻力也就越来越大。)
项目进行到这里,似乎陷入了僵局。
在想办法进行第二次试作之前,我和兄弟们依旧每天到现场,一方面,既然team已经成立了,在不能进行大的动作的时候,大家也不能闲着,那就得找点事情做,找一些现场可以立即改善的点进行改善。大家找事情做,就不会闲下来,team也就不会停滞。
另一方面和现场人员经常沟通,一方面了解生产现状,另一方面沟通感情。在一次和PE聊天时,PE的一个兄弟告诉我一个事情,关于第一个工位的治具,由于精度要求比较高,是非常贵的。需要2000+元一套,同时,需要的数量也比较多, 现在由于客户订单增加,需要委外加工新的治工具,鉴于这种情况,如果在第一个工位增加一个作业人员,治工具的需求数量也会增加,治工具成本会增加,同时,由于增加的治工具需要加工时间,可能要等到半个多月之后了。
既然是这样的状况,我安排Ava他们进行了作业分析。
通过对第一个工位的作业进行人机联合作业分析,发现很多作业作业是不需要在此治具上进行的,既然不需要在此昂贵的治具上进行作业,那么,现有的作业方法就构成了治工具的浪费,将不需要在治工具上进行的作业分离到其他工位,减少瓶颈工位的作业时间,刚好可以验证之前没有进行完的试作,因此,将作业进行重新分解,得到了下表:

         
 楼主| 发表于 2016-1-10 09: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ECRS类型        内容        目的
         取消        1.将1假接着作业移至后面的工位;        改善瓶颈工位作业多/NVA作业多
         合并        2.对移动假接着后的作业进行合并;        改善瓶颈工位与其他工位工时差异大
         重排        3.对于合并后的工序重排;        改善平衡率,
工位        工位名称        作业内容        人员
1        1点胶        (1)装coil到治具上;           2
                (2)装治具到本体上;          
                (3)配线;       
                (4)点胶;       
                (5)UV       
                (6)引线整形;       
                (7)拆治具并装H;       
                (8)传到下工位;       
2        1焊锡        (1)装产品到治具上;        1
                (2)定位引线;       
                (3)焊锡;       
                (4)取出拆多余引线;       
3        外观检查        (1)外观检查并传到下道工序;        1
4        ……                ……
                       
关于第二点的合并和重排,就变成了两个人完成同样的作业,关于这点的考虑,是这样的,其实,关于工位的ST,除了一个均值(μ,也就是我们常用的ST,)还有一个是标准差(σ),这个一般是我们不考虑的,但,实际上,σ对于动态的平衡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而且,随着μ的增加,σ的值也会随着增加。也就是说,波动会逐渐变大。所以,将工位合并后,两个工位的作业内容相同,就不会存在相互影响的状况,关于这点,举个例子:
第一个工位:39S/38S/34S/35S……;       均值为:36.5S;
第二个工位:34S/35S/38S/39S……;       均值为:36.5S;
如果按照均值计算,平衡率为100%,但是,实际上,
第二个工位在完成第一个制品的时候,会等待:39-34=5S
第二个工位在完成第二个制品的时候,会等待:38-35=4S
当然,工位之间适当的WIP会减少这种等待,但是,不能预防所有等待的发生,尤其是面对这两个工位共用治具的时候,这种等待表现为治工具的回流速度减慢,而导致产能降低。
因此,鉴于这种情况,将工位的作业内容设置为完全相同,二者之间就不会产生干涉,当然,这种方式也被产线质疑过,两种方式的对比结果是二者之间相差10%以上,因此,将二者作业分离的方法在本方案中采用。(当然,之前有交待过,治工具的费用很高,这也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对策。)
分解之后,新的方案就形成了,然后,继续开始新的试作,同样是召集各部门人员开会,确定了各部门人员的试作时间和工作。
针对试产,我很担心的一点就是,如果前面工序的产能提升很多,后面工序的产能能不能跟得上?甚至我都和生产部沟通,准备了一些放置WIP的托盘。结果呢?
到了试作的那天,我真的是全程跟踪,确保不会上次的问题再次发生。
经过统计,前两个小时的产能为,相对于Baseline提升了24.5 %,开门见喜,好事啊,高兴中,诧异中,为什么没有WIP多出来(这才是我说上面的关于“失真”的原因)?当然我也不会没事找事,要求他们一定要有WIP不是?
中间处理了一些异常问题点,一天的产能统计下,与Baseline向比较,提升了31.3 %。
亲自整理完当天的数据,已经晚上8:00多了,下班,吃饭,冲凉,睡觉……
第二天,召开试作总结会议,会上,将结果通报,team成员都很开心,接下来就是继续跟踪,看产线运行怎样,又给各部门在试运行期间分了任务,然后,散会,会后,整理会议记录,将会议记录发给与会人员。
随着作业人员的熟练度越来越高,试运行一个礼拜后,将品质数据和之前对比,没有显著差异,将产能数据与之前对比,结果如下:
时间节省0.53-0.29)/0.53=57.1%
按照此能率计算,一年的效益为:
该项目年项目预期收益(12个月计算)为(人民币):
(0.53-0.29)*6*180*1000*12= 3,110,400元
计算步骤参考如下:
通过team的努力,UPPH从原来的0.53H降到0.29H,节省了 57.1%;
订单预期:产品X的订单为180K/M(该数据来源于事业提供的信息)
下面是半年的UPPH推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熟练程度也会增加:

其实,关于线平衡的改善和应用,属于IE基础技能,基本上,只要从事IE的,都知道这个工具,这里我把这个案子单独拿出来,只因为这个案例比较有代表性。主要是提醒各位在使用上的一些陷阱和不注意的地方,抛砖引玉吧!
很多时候,知识是死的,需要我们灵活运用!还是那句话“绝知此事要躬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5-2-3 09:55 , Processed in 0.10909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