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回复: 1

质量的底层逻辑,就在这四句话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1 15: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零缺陷质量管理是否真的完美无缺?首先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零缺陷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绝对没有缺陷,其核心在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一次性做对的思想去完成设计、验证、生产等工作。
试想一下,当两名生产工人分别抱着“缺陷难免论”和“一次性做对”的思想去工作时,谁的工作效率会更高?
既然零缺陷管理的本质是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如何将 “一次性做对” 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
原则一:质量即符合要求
组织中的成员在完成工作时必须按照工作标准执行,因为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主观或含糊的“好、不错”等描述。
以某新能源科技公司的实践为例,其在电池极片生产中对“符合要求”的落地,正是这一原则的典型体现。电池极片AI视觉检测实时感知:IoT传感器+5G让生产线每0.5秒生成1TB数据(5G数字化工厂管理模式)。
让极片是否“符合要求”得到精准判定,从技术层面确保了“符合要求”的可操作性,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提供了基础。
原则二: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
因为检验是告知已发生的事情,当将不合格的产品挑选出来时,说明缺陷已经产生了。而预防是可以在制造产品的同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继而消除这些不符合产品质量的可能性。
通过预防不仅可以保证工作正确完成,而且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某新能源科技公司电池预测干预通过基于历史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提前48小时预警模具风险(5G数字化工厂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基因改造:JAJS系统用户差评数据反哺研发端,使下一代产品设计缺陷率下降20%。
有些组织在质量上经常存在着“差不多就好”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在某些时候满足工作质量要求或者是满足大部分要求就行了。可恰恰是这种“差不多”的思维,才让他们的产品永远也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
而“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则意味着我们不仅每次都要做到“零缺陷”,而且要在任何时候都能符合要求。
因此,若想让产品保持高品质,就绝不能对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妥协。我们必须主动防范错误的发生,这样客户才能始终获得符合要求的产品与服务。“零缺陷” 最核心的工作标准意义就是完全符合要求。
这种对 “零缺陷” 的极致追求,在当下的企业实践中已有了更深度的延伸。某新能源科技公司在质量4.0时代,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检测合格,而是追求生态免疫。通过实时感知、预测干预和基因改造,构建起一个强大的质量生态系统,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5G数字化工厂管理模式)。
原则四:质量是由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而不是用指数
所谓“指数”,本质上是将产品不合格项用坏消息来代替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坏消息淡化掉,企业的管理者永远也不会采取行动来整治;但若将不合格项造成的损失量化为具体金额呈现,我们就能够增加对问题的认识。
不合格品本质上是企业产生的额外成本,这是一种浪费,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这是不必要的代价。
在这一思路下,某新能源科技公司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横向穿透:区块链打通供应商-制造-物流全链路,1秒定位原材料批次问题。纵向决策:质量KPI与供应链联动,质量大数据直接接入董事会战略会,驱动产能布局调整。组织重构质量和IT深度绑定,质量部门的价值,取决于连接数据的半径与深度。

系统性提升质量,打好“组合拳”
新能源行业的质量比拼,早就不是单点发力能赢的仗了。当数字化把竞争维度拉得更宽,需要的是从顶层设计到组织重构的“质量组合拳”,某新能源科技公司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质量规划方案。
顶层设计:将质量数据资产写入企业资产负债表
技术选型:建立“3+1”评估矩阵(业务痛点强度/数据积累度/ROI/高管支持度)。战略级规划是数字化质量落地的第一步。企业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将质量数据资产纳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建立科学的技术选型评估矩阵,为数字化质量的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质量组织手术:人才墙:设立“数字化质量转化官”(DQO);流程墙:将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升级为DPAP(数据驱动的产品保证计划);考核墙:质量KPI从“合格率”转向“数据利用率”“预测准确率”。
质量文化重塑:文化重塑是数字化质量落地的关键一步。企业需要通过高管冲锋、战役命名和仪式构建等方式,让每个员工理解“新质量语言”,将数字化质量的理念融入企业的质量文化之中。

角色进化:转变角色,从“警察”(检验者)到“医生”(预防者)再到“先知”(预测者),从源头实现问题清零。
能力图谱:构建核心竞争力,零缺陷文化专业力×数据思维力×商业洞察力(三角模型)。 
虽然在数字化时代,70%的质量决策将由AI驱动,但100%的价值判断仍需人类(IDC预测)。这些转变不仅是应对行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质量工作实现价值跃升的关键路径。
所谓“指数”,本质上是将产品不合格项用坏消息来代替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坏消息淡化掉,企业的管理者永远也不会采取行动来整治;但若将不合格项造成的损失量化为具体金额呈现,我们就能够增加对问题的认识。
不合格品本质上是企业产生的额外成本,这是一种浪费,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这是不必要的代价。
在这一思路下,某新能源科技公司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横向穿透:区块链打通供应商-制造-物流全链路,1秒定位原材料批次问题。纵向决策:质量KPI与供应链联动,质量大数据直接接入董事会战略会,驱动产能布局调整。组织重构质量和IT深度绑定,质量部门的价值,取决于连接数据的半径与深度。

系统性提升质量,打好“组合拳”
新能源行业的质量比拼,早就不是单点发力能赢的仗了。当数字化把竞争维度拉得更宽,需要的是从顶层设计到组织重构的“质量组合拳”,某新能源科技公司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质量规划方案。
顶层设计:将质量数据资产写入企业资产负债表
技术选型:建立“3+1”评估矩阵(业务痛点强度/数据积累度/ROI/高管支持度)。战略级规划是数字化质量落地的第一步。企业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将质量数据资产纳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建立科学的技术选型评估矩阵,为数字化质量的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质量组织手术:人才墙:设立“数字化质量转化官”(DQO);流程墙:将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升级为DPAP(数据驱动的产品保证计划);考核墙:质量KPI从“合格率”转向“数据利用率”“预测准确率”。
质量文化重塑:文化重塑是数字化质量落地的关键一步。企业需要通过高管冲锋、战役命名和仪式构建等方式,让每个员工理解“新质量语言”,将数字化质量的理念融入企业的质量文化之中。

角色进化:转变角色,从“警察”(检验者)到“医生”(预防者)再到“先知”(预测者),从源头实现问题清零。
能力图谱:构建核心竞争力,零缺陷文化专业力×数据思维力×商业洞察力(三角模型)。 
虽然在数字化时代,70%的质量决策将由AI驱动,但100%的价值判断仍需人类(IDC预测)。这些转变不仅是应对行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质量工作实现价值跃升的关键路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5-8-23 06:12 , Processed in 0.23381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