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 CNCA—10C—052:2004附录3标准章节号 | |
| 是否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是否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 | | |
| 是否建立了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 | |
| 是否建立了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能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 | |
| 工厂是否配备了必要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强制性认证标准要求的产品? | | |
| 是否配备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 | | |
| 是否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要的环境条件? | | |
| 是否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 | | |
| 质量计划是否包括产品设计目标、实现过程、检测及有关资源的规定,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件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的规定。 | | |
| 质量计划是否包括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等内容?其要求是否满足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中规定的标准要求? | | |
| 工厂是否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并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 | | |
| 文件发布和更改是否由授权人批准?是否确保其适宜性? | | |
| 是否具有识别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以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 | |
| | | |
| 是否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 | | |
| 质量记录是否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 | | |
| 质量记录是否有适当的保存期限,保存期限是否满足不少于两次工厂审查的时间间隔(24个月)的要求? | | |
| 是否制定了对关键件和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的程序,以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提供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 | | |
| | | |
| 是否建立并保持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的程序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以确保关键件和材料满足认证规定的要求? | | |
| 关键件和材料的检验是由工厂进行,还是由供应商完成?如由供应商检验时,是否对供应商提出了明确的检验要求? | | |
| 是否保存关键件和材料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 | | |
| | | |
| | | |
| | | |
| 是否保证工作环境满足产品生产过程中规定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 |
| | | |
| | | |
| 是否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最终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产品一致? | | |
| 是否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以验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程序中是否包括检验项目、内容、方法、判定准则等?是否保存检验记录?(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的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而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 | | |
| 工厂生产现场是否对认证产品报警功能和防拆报警功能进行检验? | | |
| 用于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是否定期校准、检定和检查,以满足测量、检验和试验要求?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是否有操作规程?检验人员按该操作规程要求,是否可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 | | |
| 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是否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是否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对自行校准的,是否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设备的校准或检定状态是否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 | | |
| | | |
| 对用于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设备除进行日常操作检查外,是否还进行运行检查?当发现运行检查结果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是否能追溯至已检测过的产品?必要时,是否对这些产品重新进行检测?是否规定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需采取的措施? | | |
| | | |
| 是否建立了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是否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 | |
| 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是否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是否作相应的记录,并是否保存有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 | | |
| 是否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审核程序,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审核结果? | | |
| 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是否保存记录,并作为内部质量审核的信息输入? | | |
|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是否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 | | |
| 是否对批量生产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 | | |
| 对关键件和材料、结构等影响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因素,工厂是否建立了变更控制程序?认证产品的变更(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机的一致性)是否在实施前向认证机构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 | | |
| 工厂所进行的任何包装、搬运操作和储存环境是否满足不影响产品符合规定标准要求?产品包装中是否附有能指导用户正确使用产品的说明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