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東方週刊 南懷瑾:身心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幾千年人類基本的錯誤觀念。中國歷史上有多少狀元?你們知道幾個?現在都要考清華北大,一百年後大家知道清華的第一名是誰?
“我的同齡人,當時都想出國讀書,我頑固地想學中國文化,我說你們去外國讀書,把他們的書翻譯過來,我看就可以了。”
南懷瑾說,自己是“頑固地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老頑童”。
一襲深藍色棉布長袍,翻出雪白的袖口,一頭銀髮,一根根向後梳得一絲不苟。右手的拐杖,只有在上下講臺時才拄一下地,平地走路就提在手中,步履輕盈。
他每次出場必有弟子陪伴,不離左右。弟子中有家資萬貫的商人,也有一身道袍的方外之人。他講課時,弟子們就坐在下麵,吃飯時,弟子們就坐在身邊。
每天晚餐時,他會在餐廳出現,看著與他同桌的弟子們吃飯,他常悠閒地吸煙,有時喝一點稀粥。
2009年10月上旬,《瞭瞭望東方週刊》記者受太湖大學堂邀請參加了其開辦的禪修課,在太湖大學堂幾日,聽南懷瑾先生講課,與其共餐,聊天,並就有關問題向老先生請教。
“你拿著手槍,我拿雙筷子,我也能制服你”
南懷瑾1917年出生於浙江,少時受過嚴格的私塾教育,一生有從戎、修道、經商、執教的豐富經歷,又因其精通儒、釋、道各家經典,著有《論語別裁》《老子他說》《易經雜說》《金剛經說什麼》等多種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著作。2006年,其暫居於太湖大學堂,著書立說,少與外界接觸,也幾乎不接受媒體採訪。
聽說記者姓柴,他說:“幾百年前趙家欺負你們家孤兒寡母,搶走了柴家的江山。”(指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奪後周皇權的歷史。)
談到寫文章,他說:“文人寫文章有一個限度,到某一個程度打死了都不說。漢武帝把司馬遷閹了,他應該把漢武帝罵得狗血噴頭啊,但是沒有,他寫 劉邦有屁本事啊,可是讀了史記,沒有覺得他在罵人,這是太史公的筆法。”
“做新聞記者很苦的,真話不敢說,假話不願意說,你看多苦啊。”他又向記者調侃道。
禪修期間,每天下午和晚上,南懷瑾都給家長們講課,除10日晚講《楞嚴經》,其餘時間都講有關教育的問題。
講課時,南懷瑾語速頗緩,語氣像話家常,上下五千年如在眼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幾千年人類基本的錯誤觀念。”在講課中,南懷瑾多次說, “從古至今,外國也一樣,這是一個自私的想法,天下事為什麼要你的兒女好,別人的怎麼辦?中國歷史上有多少狀元?你們知道幾個?現在都要考清華北大,一百年後大家知道清華的第一名是誰?”
“孩子成長要靠自己,不要過分要求,讓他自由發展。教育不在於他將來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長大做個好人。什麼叫修佛修道?規規矩矩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養。”
他接著闡發道:“古語說‘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將來能有自我謀生的技術,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學問、身份、地位沒有關係,這是起碼的。學問歸學問,吃飯歸吃飯。中國原來有很多有學問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來做‘仕’的,因為他有謀生的本事。
朱熹的祖師爺程頤、程顥,在成都悟道,他們的學問從哪裡來的呢?箍桶匠,在街上做箍桶生意的,二程遇到他,哦喲,大學問家,跪下來拜師,他(箍桶匠)傳他們易經,箍桶匠的名字叫什麼,沒有留下。中國的十大商幫中,徽商列在首位,當地有句俗語,‘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向外一丟’,孩子長到十二三歲就出門謀生。”
因南懷瑾深居簡出,外界有人打著他的招牌大談私塾,甚至辦了唯讀古代經典的學校。對此,他糾正道:“現在社會上大家帶領兒童讀經,亂讀。兒童讀經,我在臺灣提倡了幾十年,李素美、郭姮晏她們到不發達地區去推廣,現在差不多普及了。但是大家不要弄錯了,不要把讀經和學習現代知識技術對立,不要以為讀經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養,不要以為讀經就可以當飯吃了,也不要每天讀很久,讀煩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鐘快樂地朗誦慢慢就容易背下來了,不要變成負擔。”
“外面有人說我提倡私塾,主張專門讀古書,那是害死人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私塾’是民國以後出來的名詞,與公立學校相對的。推翻滿清以後,我們學習西方的教育體制,國家為了普及教育,成立了教育部,學校由國家辦,如果私人家庭辦學,不是政府登記申請,叫做‘私塾’。現在為什麼要標榜私塾呢?為什麼一定跟時代、跟政府對立反抗呢?我們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政權,不管它好與不好,交給歷史去評論。我們做現代人,遵守現在政治法律社會規則,慢慢地改嘛!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是向政府立案的。”他接著說道。
孔子的教育也是分科的,‘禮、樂、射、禦、書、數’,孔門當年還有四科:‘德行’,做人的道德、品格;‘言語’,要懂外文、中文、方言,狹義說是學會說話;‘政事’,懂得做事,如果出來做官可以做得很好;‘文學’,文章寫得好。我們(大學堂)中文、英語、算術各種科學都在學。不能死讀書,外面的事情都要知道。”在與記者的談話中,南懷瑾還談及六十年國慶大閱兵的事情。
一次講課時,南懷瑾指著座中的一個人說,“李(李傳洪)老闆是個博士,從來沒有好好讀書的(‘死讀書’),但是功課很好。”
“還有一個我,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文憑,但十八般武藝都會,我十七歲曾經拿過武術比賽第一名。別看我現在手裡拿著拐棍,(當年,即使)你拿著手槍,我拿雙筷子,我也能制服你。”
身心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這個靜坐(打坐),不是修道也不是修佛,而是中國文化傳統幾千年來的人生修養,最基本的東西,在中國文化中叫修心養性的方法,簡稱‘心法’。不要看到靜坐(打坐)就是學佛學道了,那就笑死人了。”禪修的幾日,打坐是課程中的重點,南先生第一次講課時就這樣解釋。
講堂的講桌上擺著一尊象牙佛像,講課中,他忽然停下來指著佛像說:“為什麼放尊佛像在這裡,我怕人家拜我,我不是佛,只是普通人,你別拜我,你拜他,你拜我也拜。”
《瞭望東方週刊》:在太湖大學堂國際學校的教育中為什麼這麼強調身心修養?
南懷瑾: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不論你是什麼職業,什麼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為基本修養的。這是中國的教育根本。
上古在軒轅黃帝以後,唐堯、虞舜、大禹這三代,除了傳國家以外,也傳心法。有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現在國家給你去管了,你要注意呀,人心太危險了,壞的太多了。
“道心惟微”,你做帝王的,要修養自己的心性學問,思想情緒太難,太微妙,看不見摸不著的,可是你要找出心性中道德方面的功能。
“惟精惟一”,這是修養功夫了,你的心念不要亂,萬事要很精細精到,心性要專一,有一點不小心,就容易向惡的方向走。後來佛學傳過來,佛經上有兩句話“染緣易就,道業難成”,我們習慣被社會環境、被外在的物質誘惑,或者被情緒、思想迷惑,容易把清靜自在的心性擋住了,一個人學壞非常容易,要回過來恢復“惟精惟一”的境界、修養,很難。
“允執厥中”,慢慢修養到中道境界。“中”不是中間,是恰當。譬如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把握中道,不是說偏向善就完全對,要治天下,有時候也只好用“不善”的方法達到“至善”的目的,這就靠智慧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天下亂了,那個時候不但中國亂,印度也在亂,歐洲也在亂。這時候中國出來孔子,孔子整理六經,但最重要的是傳心法,孔子怎麼講?“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死後,他的心法弟子是曾參,曾子著《大學》,我前幾年出了《原本大學微言》就是講這個。“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是講身心修養的。所以“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綱要,是身心修養的“三綱”。下面接著講修養階段程度,“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是為什麼要靜坐。我叫它七個階段:知、止、定、靜、安、慮、得。這個修行不一定要靜坐,不一定要盤腿,隨時都可以修養,站在那裡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養心性的寧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