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7|回复: 1

董事长眼里的“事”和“人”(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6 2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张伟俊为知名领导力专家,目前主要为民企董事长和外企总经理提供“一对一贴身服务”,是中国以“总裁教练”为专职的“第一人”。

高管人才培养不应是董事长“一个人的战斗”,企业更需要在这方面做到有计划、有体系。  


    在上一期的专栏文章里,我们讨论了一把手如何改变个人领导风格以求公司管理人才成长的课题。毋庸赘言,一把手对公司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负有至关重要的责任。但是,人才培养不应是董事长“一个人的战斗”,企业更需要在这方面做到有计划、有体系。对我的这一观点,上期文章中的主人公顾晓波董事长表示赞同,并愿意付诸实践。以下是我与他在这方面分享的部分内容。


标准是基石

    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领导或管理人才?这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近年来,优秀企业往往通过建立企业“胜任力素质模型”或“领导力资质模型”的办法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帮助包括联合利华(伦敦)、西门子移动(上海)和比亚迪(深圳)在内的一些企业创建过这样的模型。“哦,那玩意儿我们也有。”晓波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了他的杰作:“管理干部准则”。看到“要坚定,但不要固执”、“要自信,但不要自负”、“要忍让,但不要迁就”等说法时,我忍不住笑了。“你笑什么?”晓波不悦。为晓波“贴身服务”了两年,我知道,有时候,与其兜着圈子试图启发他,还不如直截了当地刺激他:“什么是‘坚定’和‘固执’,什么是‘自信’和‘自负’,有标准吗?还不是你董事长说了算?你这‘18要和18不要’,我看不是‘公司用人标准’,充其量只是你老板的个人要求。”“那你的那些‘模型’啥模样?拿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这下,老板“上钩了”——他的好胜心和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我给他看了几个教科书上的案例(我的其他客户的资料,属保密信息,是不能拿来作“教材”的)。每个模型都由6~12种资质组成,每种资质又可细分为3~6个行为等级。譬如,“人际影响力”资质,可细分为四个级别:诉诸逻辑力量;利用间接关系;个性化、戏剧化;系统化、政治化。每一级下面,还有若干条具体的行为描述[参见拙文《给自己的影响力打个分》]。
晓波阅后,沉思不语。“请董事长比较一下您的‘18要和18不要’与这些模型的不同。”比较之后,“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呀!”晓波由衷地感叹。

    长话短说,我最终还是“逼迫”晓波总结出了两者之间的一些明显差异:

    ·人家一般都是8、9条,我的是人家的一倍。太多了,没人记得住。

    ·人家那8、9条,是有逻辑地组合成模型,然后用鲜明的形象艺术地表现出来;我的则是“散文般”随意罗列。

    ·人家那8、9条是分级、“定量”的,可用来区分好坏优劣;我的则只是“定性”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使用价值”不行。

    ·人家用的都是行为动词,而我用的主要是形容词和副词。前者可作为衡量人的“胜任力素质”的标准,而后者则难以承担这一重任。如果勉强拿来当人才标准用,就跟拿橡皮筋做准绳差不多。(我当时说了句笑话:以“顾氏18”做标准,顾老板说你好,你不好也好;顾老板说你不好,你好也不好。我现在脑子里还能清楚地浮现出顾董事长当时脸上尴尬的笑容。)

方法很重要

    这些年来,商学院越来越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案例研讨似乎被普遍认为是优于教授单纯理论灌输的“最佳教学法”。然而,一些在国内外一流商学院读过不止一个MBA或EMBA的“商界精英人士”,尽管在案例分析时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一到具体、实际的领导、管理情景之中,其表现水准却常常让人大跌眼镜。“应知”与“应会”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顾晓波在这一点上不但与我“英雄所见略同”,还在讨论时为我添加了两个他的公司里的“鲜活案例”。

    万科在这方面做了值得称道的“改革”。它要求参加高管培训的一线总经理在模拟的情景中真实地表现出其领导或管理品质。然后,培训师根据个体的当场表现,评判受训者的领导或管理水准,并采取相应的、个别化的教学措施。作为这一改革的设计和实施者之一,几年来,我从万科“受益者”那里得到的反馈一直是积极正面、鼓舞人心的。

    万科的这一与众不同的“路数”,被称为“领导力发展中心”。它包括角色扮演、现场会议、公开演讲、邮件处理、行为事件访谈等多种方法或工具。举例来说,我曾扮演媒体记者对受训者做过危机事件的采访,曾扮演过董事会主席要求受训者向董事会报告进入新市场的方案并接受董事会的质询;曾扮演过下属对受训者给我的绩效考核分数表示抗议并要求更改;曾扮演过缺席的总经理电话要求六位受训者以副总的身份马上开会讨论并做决议,而要达成决议,他们必须善于提问、启发、说服和妥协,由于互为“同级”,此时“职务影响力”一点都用不上,命令、强制会造成对抗和失控……万科的“领导力发展中心”为期两天,每次只培训六位高管。

关键在领导

    在我“眼见”与“耳闻”的所有公司中,华润似乎是最重视高管培养的。近几年,华润在Hay(合益)等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先是构建了领导力素质模型,随后以此为标准,对高管们进行了系统的测评。在此基础上,再花大力气、出大价钱,在全球范围内挑选合适师资,主办了长达两年(平均每月一至两天)的“60班”(学员们大多数出身于60年代),密集、系统、多渠道地培训高管人员。

    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华润董事长宋林在这方面的“亲力亲为”。他任命自己为“60班班主任”,除了亲自参与60班总体方案设计外,还面试每一位培训教员,并亲自向老师提出具体要求。他甚至还像其他30多位学员一样,每课必到,并且每次在课后都做“闭幕演讲”。记得去年曾与宋林董事长交谈,不过十来分钟,他的谦和态度和务实作风就让我消除了“拘束感”(尽管与不少民企和外企的“大人物”打过交道,可那是我第一次与知名的“超级央企”一把手“零距离接触”)。一小时的相互间“考察”和“询问”结束前,我向宋董提了一个“出格”的请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是否可以借您一用,拿您说事?”“当然”,宋总毫不迟疑,“届时,我就是你的道具,尽管用。”既然宋董如此开明大方,我在其后两天的“教练式培训”课上,没少拿他“开涮”。自然,课堂效果很好。

多年前,“全球第一职业经理人”杰克·韦尔奇在回答《商业周刊》记者提问时说:“发掘、考核、培养人才的时间加起来,至少占我所有时间的60%~70%。要想有好的人才质量,至少要花这么多的时间,这是赢的关键。这个问题我对上百万人讲过,有些人听进去了,有些人不感兴趣。”我借题发挥,对顾晓波“有意无意地”说:“我们中国企业家中,叶公好龙者还特别多。嘴上往往说得好听,可舍得像华润宋林那样在高管培养上花精力的还真不多见。”“你不是指桑骂槐吧?怎么说了一大圈,又回到我头上来了?”“自然,关键在领导嘛”!四目对视,我俩会心地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22: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商学在线观点


    谈到培养管理者,一定会提到三个组织:通用电气(GE)、西点军校(West Point)和哈佛商学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三个组织培养出的高层管理者覆盖了《财富》 500 强当中的绝大部分企业。有人问:谁的方式更加有效?事实上,它们各有特点,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以“学校”为载体开展人才培养。尽管身处“学校”,但他们的教学特点绝对不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tell”(讲),而是苏格拉底式的“ask”(问)——教员通过不断提问题,促进学员的探索和反思,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借此改变自身的行为。

    通用电气人才培养的宗旨,是让所有员工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而非“终身就业的机会”。为了有效培养出具备出色能力的管理者, 1956 年,通用电气成立了克劳顿学院,并逐步搭建起一整套培养课程与活动体系。通用电气克劳顿学院的教学之所以非常有成效,在于努力把课堂与企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员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变为在不确定环境中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用电气的培训经常会采取群策群力(Work-out)模式,把企业面临的重要发展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讨论。

与通用电气的行动学习模式不同,西点军校更加关注在实践中对士官生价值观的塑造,四年的培养过程就是重塑价值观的过程。在西点军校,“Be-Know-Do”是士官生领导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其中,“Be”是指军队领导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其核心是要具备军队的价值观——责任、荣誉、国家。为了帮助士官生深刻理解这一概念,从入学第一天,就让他们充分体验“责任是从服从命令开始”的含义:所有人在面对高年级生的命令或刁难时,只能回答“是的,长官”,“不是,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长官”或“我不知道,长官”。要知道,这些新兵可都是来自全美排名前 5% 的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人人都不可一世,从来没想过到这里来的主要任务是练“听话”,这对价值观的冲击非常巨大。同时,在每天的训练当中,往往穿插着小组竞争,每个人都有机会担当小组领导角色,让大家不断体验服从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行为(Do)。通过四年的培养,“Be-Know-Do”的内涵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坎里,与一年级新生相比,毕业生们的眼神更加坚定、透明,充满自信。

    如果说通用电气是在实践中提升管理者的技能,西点军校是在训练中重塑学员的价值观,那么哈佛商学院则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为未来的职业经理做好知识和思维模式上的准备。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不断向学生施加压力的学习机制。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在于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苦苦思考。每个案例描写的都是企业遇到的真实问题。在案例的最后,教授总是会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不经过认真的预习和缜密的独立思考,是很难给出完满答案的。案例法训练的就是决策的能力和艺术。现实世界多半没有完美的答案,但却有受时间、资源、人才等条件限制的多种选择。“未来的总经理”必须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作出最佳决策。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哪一种最有效?我们没有标准答案。然而,参考这三个“学校”的实践,如果一个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同时包含知识积累、行为改善、价值观塑造这三方面的内容,并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个企业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工厂”。


来源: 赵实,凯洛格咨询——哈佛商学在线中国独家合作伙伴,根据哈佛商学在线相关课程改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5-1-11 17:53 , Processed in 0.09941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