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公司的培训之外,讲述统计过程控制的书籍不计其数,作为在质量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以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为题的书籍虽说不是汗牛充栋,也已经目不暇接。最近从亚马逊书店邮购的这两本,McGraw-Hill Series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Management的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还有Douglas C. Montgomery的Introduction to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再比如这本STATISTIC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国内比较好的专著,我喜欢孙静的这本《接近零不合格过程的有效控制:实现六西格玛质量的途径》。不过这些书也很难给出太多新的理论,因为SPC已经足够成熟(这点小编存质疑哈。方法论足够成熟,但技术应用还在迅速发展中,尤其是软件工具),找来新书也不过看看不断翻新的新的应用范例,或者结合新的技术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比如,有没有研发出功能强大的新软件。”(小编备注:似乎这类软件已经有了。功能强大的实时SPC软件)
“呵呵,也没必要采用如此先进的控制技术吧?”朋友插嘴道。
“你错了,统计学应用于过程控制,不过代表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水平。我们采用的控制图方法,一般称为休哈特控制图(Shewhart Control Chart),最早是在1924年,由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提出的。当时这一方法并未得到企业的普遍采纳,仅仅在小范围内得到应用。后来,两个意外的机遇使它在全世界名声大噪:一是二战期间的1942年,美国国防部邀请包括休哈特博士在内的专家组解决军需大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交货不及时等问题,专家们制定了战时质量控制制度,统计质量控制(SQC) 被强制推行,并在半年后大获成效。二是休哈特博士的同事,伟大的戴明(W.Edwards Deming)博士,1950年将SPC引入战后的日本,为日本跃居世界质量与生产率的领先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质量专家伯格(Roger W.Berger)教授的分析认为,日本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对SPC的应用——控制图(或者,按照台湾的习惯称呼,管制图)已经成为常规技术,名列‘QC老七大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