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上周帖子发出后,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接着上周的内容:
测量系统分析是为了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为产品测量提供高可靠度的数据,GRR测量分析则是从测量设备、测量人和零件本身多方面来分析,可以更全面的分析测量系统是否可靠。测量系统最终是用于产品测量的,所以做测量分析时,则更应该考虑到实际测量时的操作可行性。现在实际测量产品时,即便是同一个检验员,也无法保证每一次测量同一个特性时恰好测的是同一个点,所以要减少不同测量人的误差,就应该通过培训让每位测量人在测量同一特性时的方法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人的因素产生的测量误差。 相反的,我们在做GRR测量系统分析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观察测量人的测量方法,来观察不同的测量人的方法是否一致,来找到测量系统存在的问题,如果测量时都标注了同一个点,虽然测量出来的数据可能会比较完美,但是会掩盖掉实际测量时,测量人的测量方法不一致可能带来的数据的不准确。 前两次的测量,千分尺都被校准过,为了尽量减少这些变数,于是我决定前2次的测量数据作废,第三次让三位测量人员每人分别测量3次,同样测量时,不让测量员看到测量结果,一个人测完三次后,再分别让另外的测量员测量,作为这次分析的最终数据。
在测量时,我继续观察了三位测量人的测量方法,等她们分别测量完,我询问了他们的读数方式。A测得比较快,基本每次测都是测三到四次就报读数给我,等她测完,我询问了她如何从多次测量中读数,她告诉我取最大值。B测量也比较快,每个测3次后告诉我读数,问了她同样的问题,她的取值方法是取三个值的中间的那个;C测量得最慢,每个测量都要测量10次左右才能告诉我读数,她是有两个读数一样时,取这个读数一致的那个。 测量完成后,我把数据输入了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的表格中,得出的结果不理想。测量结果出来后,我再次将上一次参加培训的同事召集起来,组织了一次讨论会,我首先跟大家说明了这次测量的全过程,然后打开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表,对表格的内容再次做了详细的介绍,这次因为有实际数据,大家比第一次听课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然后让每一位参加的成员根据表格自动计算出来的结果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大家首先得出的结论是测量员的测量方法不一致,是导致测量结果很差的主要原因,于是我再问他们,大家觉得应该怎样去改善呢?品质课长说,应该确定统一的测量方法,并做培训,要求现场的检验员的测量方法要保持一致。我再问几位组长,各位觉得这样的测量还能给我们哪些帮助呢?有一位组长回答: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让不同的检验员做这样的测量来观察他们是否按照规范操作。还有位组长回答:在对新员工培训时,可以使用这种测量方式,对比新员工和老员工的差距,来判断新员工培训的效果。 接着大家又提出,这次我们测的是产品的外径,这个产品的外径本身存在不圆的情况,才会导致每次测量数据差距较大,所以还应该将这个结果反馈给技术课和制造课,对工艺进行改进。
因为这次存在测量方法不对和测量的10个样品我们选择的是同一款零件,且是同一个特性,无法正确对量具进行评估,所以我给品质课长提出了我的建议,对测量人的测量方法重新进行培训,确保大家的测量方式一致,挑选出10个不同的产品或者是同一个产品,选择10个特性重新进行测量,如果量具变差,则可以对该量具进行偏倚、稳定性和线性的测量,最终确定量具变差的原因,再对量具的管理进行改善。 大家讨论完,跟参加培训的5位组长各安排一个课后小作业,就是每位组长作为记录员,选择不同类型的量具,在自己组内找3名测量员再一次做测量,通过自己主导GRR测量分析,来真正掌握GRR的测量方法。
其实这一次的培训及练习,我觉得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我自己,很多过去完全模糊的概念,也在实践中逐步的清晰起来,虽然离真正弄懂MSA还有很大的距离,我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探索,不过我相信不断的带领大家一起去学习,我也将学习得更快。分享的快乐或许就在这里吧。 再次谢谢在群里和在论坛中给予我无私指导的朋友们!有你们的帮助,学习也变得简单起来,期待大家给予更多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