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与质量
汇金科技质量总监 宋荆汉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就进入中兴通讯的CDMA事业部,从事软件的研发工作。当时,在事业部层面,有主管质量的副总,但并没有具体的质量部。要求每个研发部门要任命一个质量主管,来推动自己部门内部的质量改善工作。由于我属于新员工,积极性比较高,领导安排我参与一些具体的软件质量改善的工程实践活动,比如,自动化测试、代码同行评审、设计模式,还给公司其他事业部的同事讲课推广这些工程方法。我在部门较早一批应用单元自动化测试技术,在一次部门的抓BUG技能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成绩。如果说质量工作的开始,可以说是从此时就开始了。但,当时认为软件质量核心是找出BUG,对于所谓研发管理CMM/ISO9001/TL9000这类体系,嗤之以鼻,认为这些管理性东西没什么用。现在想想,当时对质量的认识水平可能还是停留在初始的QC阶段。
不过在2005年,中兴通讯正在大规模推行6sigma管理,要求员工都需要接受4天封闭式的绿带课程的培训,而且所有的部门部长都需要通过6sigma黑带考试。我参加了完整的绿带培训,学习强度非常大,而且要求回部门必须做项目。但经过培训,逐渐开始认识到, 质量管理中统计学的应用,还有过程管理模式及成熟度的概念。通过几个绿带项目的煎熬,终于对6sigma有点感觉了。应该说,通过学习这套体系,建立了过程管理及质量改善的系统性思维。后面,继续又学了黑带课程,并做了黑带项目。但6sigma推进在中兴内部并不顺利,遭到很多管理干部的抵制,而且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做这个事,从实际效果看似乎也没有达到预期,于是所有推广全部都停止了。应该说,我是最后一批学习黑带课程的学员了。在此,我认知到,再牛逼的工具,不给企业带来明显的质量改善,也是没法推行下去的。公司这么重视,但还是没提升,到底是6sigma适用性问题,还是推行中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我也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也与很多推行6sigma的其他公司同仁沟通过,发现并不是个案。所以, 质量工具并不是提升质量的银弹,也没有咨询构吹的那么神的。 2008年作为一个海外北非大国交付项目的技术代表,参与了整个通讯系统的联调及实施过程,其中,中兴通讯、阿尔卡特郎讯、华为的设备同步上线,只是全国分布的区域不同。在此过程中,发现很多在研发环节没注意到,但现场体会明显的可运输、可安装性、可服务性问题,而阿郎设备明显这块要比中兴、华为要成熟很多,好用、可靠很多。这时对IPD中谈到的所谓DFX概念,才有了深刻的理解。质量概念,不仅仅生产制造环节,还要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没有实际经历,靠在办公室学习和培训,是很难深刻体会的。从这时起,开始对质量管理产生了兴趣,希望了产品从想法到生命周期结束,该如何保障其顺利运行,达到最优的质量水平。
海外准备回国之际,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原来一位领导,到产品市场体系任平台质量部部长,于是调我过去,部门的管理经理,负责部门管理和专业建设。在此部门,直接向执行副总裁汇报,对公司所有产品线的质量提升进行总体规划,就此开始负责整个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了。但这块,是我比较欠缺的。于是开始恶补,读了大量克劳士比、戴明、朱兰的质量管理理论,公司培训体系也非常好,每年都会给我们基层管理人员系统的培训:财务、战略、经营、人力资源、产品管理方面的课程和知识。在此岗位,得到很大锻炼,参与了质量战略规划、质量体系能力建设、质量标准建设、质量文化、质量度量、培训体系等模块的建设,并与部门同事一起推进。因为全局性工作推进的关系也接触到全流程上的相关部门,对销售、市场、产品、研发、技服、供应链的业务,开始有些了解。在此阶段,应该说建立自己质量管理理念,重构了自己对质量的认知。也作为重要角色,参与规划和执行,覆盖公司几万人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及质量文化的推进工作。这段工作经历,对于质量大局观和思维格局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公司组织结构调整,我又调到研究院,带质量团队负责某产品线的质量工作,由于我软件出身,而该产品以硬件为主,对于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心理没底。入手点也主要以,研发流程优化和审计、度量、回溯,但感觉对产品质量提升并没太大影响。不过,好在公司牛人很多,慢慢对硬件相关知识也有所了解,发现可靠性技术对硬件质量改善作用作为直接。这时,我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工程技术,产品质量也难有改善。质量要求,没有质量工程技术的支撑,根本无法转化成高质量的产品。这时,我认识到,质量是管理出来,但也是通过工程技术制造出来的。质量体系,不能只谈管理,不谈工程技术。但直到现在,很多公司质量部,还整天围着质量管理体系转,认为质量岗位都是文职岗位,这种情况下,要改善公司产品质量,确实是很难的。
从中兴离职后,到几家上市公司任质量负责人,涵盖:软件大数据、芯片、智能硬件,得益于之前在中兴丰富质量经历,基本都能快速上手,让公司在半年内都取得明显的改观。在中兴通讯,总觉得公司的质量水平差,管理差,技术差。出中兴后,才发现民企管理落后,特别是在研发质量管理,感觉很多公司都是空白。因此,在就职几家公司,都积极推进,IPD和CMMI体系,帮助公司提升研发管理质量。而且,也在管理测试部过程中,对测试技术和管理,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感觉也到一个瓶颈,不同公司无非把之前的经验再来一遍。而我了解的先进质量理念,是质量服务经营,尽管有过思考但总是不知道该如何践行,如何找到撬动经营的质量杠杆。
我来到一家创业企业,虽然规模资源都少很多。但作为公司经营团队成员,会参与公司很多经营的规划和具体的经营改善工作,与老板也会就公司商业模式和经营思路,做很多探讨。同时,也负责一段产品规划方面的工作。此时,逐步感觉到,质量与经营的关系,以及从经营角度应该如何思考质量。如果,原来认为质量第一 是真理,后来发现这是最大的误解。当从经营层面,跳出质量专业,看质量,你会发现很多之前的难以理解矛盾的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老板不重视质量,而老板认为已经很重视了?不合格产品,不能发货,实际为什么就发了呢?为什么质量不受重视,难道真如克劳士比所谈的,将质量转化成钱-质量成本,老板就重视了吗?谁对质量负责,质量真是一把手负责就能搞定的工程么?当开拓新市场时,质量重要还是速度重要?
由于创业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不得不离开到另一家企业就职,但这段经历弥足珍贵。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质量与研发创新管理的方法和体系,我开通微信公众号《质量与创新》,也积极组织公益性的培训讲座,将我在实际中对质量的理解,还有好的实际案例和方法分享给质量专业的同学。希望能对中国质量提升,做点贡献。
以上文章为原创,未经许可,不能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