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都会有这些员工,领导在的时候,一副忙忙碌碌的工作模样,领导转身一走,立马打开微博刷了起来,或者在微信上火热聊起天来。
领导也觉得很奇怪,这个年轻人明明看着还挺努力的,为啥就是不出活呢?
当然还有些员工就明目张胆的偷懒了,借助自己一些特殊身份,比如老员工之类的,拒绝新领导的工作分派,或者对工作挑三拣四等等。
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让领导在上班时间盯着员工干活吗?还是说把公司的网络进行设置,屏蔽各种娱乐网站吗?
古时治水,以堵为主,结果发现越堵越容易泛滥,后来大禹治水,改变了传统的以"堵"为主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终于制止黄河的泛滥。
对员工的管理也是如此,因为惰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人天生就是会偷懒的,一味地“堵”和“禁止”,并不会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反而还会激发员工偷懒的创造性。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所以,最好的管理方式是激发员工的善意,让下属主动成长。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企业雇佣的不是员工的双手,而是他的整个人,包括他的大脑和心。如果所有的管理措施都只盯着员工的外在行为,而不能真正激活他的心和大脑,那么他就如同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只会做既定的工作,而不会做创造性的工作。
所谓管理的真谛,即是基于自身的自我管理,而非是基于规范或者绩效的他人管理。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外力的驱动力总是存在局限性的,只有自己来管理自己才能更加全面和真实。
1、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让下属主动成长管理核心是管人,是让人把事情给做好,做正确,做完美。所以,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那么如何理解激发善意呢?激发就是激励,善意就是进取心。
关于激励,现在企业都在尝试各种激励方法,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因激励而产生动力。但往往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旦激励消失,动力也就随之消失,让员工形成了对激励的过分依赖,然后就会给企业增加激励的成本,因为原有的激励可能产生不了效果了。
所以,不管是物质激励也好还是精神激励也好,对员工的效果总是边际效益递减,效果会越来越差,随之而来的也是员工对激励的刺激越来越不敏感,等激励到达顶点之后,就会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显然这种激励方式不行的,对员工最好的激励应该是让员工成为一台永动机,只要开启了开关,没有太多的外在约束,他自己就可以无限循环运转下去。
如何达到这个层次,就需要去激发员工的善意。为什么说善意是进取心呢?进取心是指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标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企业所希望员工具备的无疑就是这种永远积极向上的心态,人具备了这种心态,无论做任何事情就能更加的投入。
具有进取心的人,他们的好胜心也更强烈,不仅愿意挑战未知领域,同时也容易被激励和鼓舞。一个人为了能够去匹配自己的进取心,他就需要主动学习,不断自我发展。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想让员工成为能够自主工作,主动学习,不断自我提升,并愿意挑战未知领域,永不知疲倦的人。所以,管理不是控制,是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善意,是让每一个员工真正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自觉自愿的努力工作。
关于激发善意,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案例,是关于海底捞的人性化、治愈性服务。在海里捞,如果客人离开的时候,想把没有吃完的半份西瓜打包带走,海底捞的员工会给这位顾客打包一整个西瓜。
海底捞的治愈性服务,其实是很难用标准的服务流程去规定的,因为在服务行业中,服务水准受员工的主观影响太大了,即便公司规定可以送给顾客整份东西,但员工因为个人情绪的影响,完全可以不做。
如何去考核员工的服务,这也是非常费时费力的,所以对海底捞来说,与其制定各种条条框框去约束员工的行为,不如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让他们与公司成为荣辱共同体,从内而外萌发出为顾客真诚服务的心。
2、不是所有的激励都能产生激励效果激发员工的善意,关键在于激励。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个人目标的过程。
但是我们前边也提到过,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随着时间的推移,边际效益呈现出递减的态势,激励的作用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员工对激励的敏感度和阙值也越来越高。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