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5|回复: 20

不懂技术,怎么搞好质量管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6 14: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如果你没有技术你怎么能搞好质量管理、过程控制、产品质量呢?”

这是我在99年正式踏入质量圈的时候,面对来自韩国总部的,专业是管理哲学的质量部长时,我提出的疑问。

他有个观点,“不放下产品技术你就无法真正做好质量,甚至会让你无法踏入质量管理的大门。”

等我开始明白了这句话背后深刻的道理已经是07年了。

那年我进入了一个冷僻的行业,声学器件,薄型扬声器。

作为Product & Process Quality Manager(产品和过程质量经理),主抓是产品质量,手下有10个PQA负责产线,产品控制,1个可靠性实验工程师负责实验室,1个声学专家负责失效分析,我要亲自打理售前质量和售后质量(处理客户投诉)。

当我一了解产品技术,立马就蒙了,别说那一长串的名词我不明白,连声学的ABC学起来都困难,随便一条曲线就够你积分求导半天的,更何况工作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频段,一条波。

我已经熟稔的一些统计工具,在这里也用不上,如MSA分析,一条波的曲线有无数个点,测量时的上下限也是曲线而且是变动的,是通过一个保密的方程式自动计算出来的,即便同一个产品每次测都有可能有差异,你怎么用通常的MSA方法去判定?

一个实验工装有12个声腔,做寿命试验是6个工装同时做,你怎么知道当样本失效后,你怎么能排除哪些是noise影响?

你怎么确定这72个不同位置上的声腔是一致的?

飞利浦可不是管理不规范的公司,生产线管理方式是以TPM为基础的,而且全部采用全自动线,标准化作业,已经大大减少了人为影响,自动线是瑞士精密制造的,用的不是常见的程序控制,PLC编程而是一根轴上十几个凸轮,动作高度精确到位,更有PST,CIP,BIC,Zero Program, Sixsigma等等活动的开展,有专门改进部门叫Breakthrough。

管理上没有明显的缺陷,产品原理,制造技术不是一时就能学明白的。

此外我还发现,我需要对数理统计工具的应用重新思量,如一条声波你用某一个点的上下线做PPK,别人不说,自己都觉得不靠谱。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每天都是蒙头转向的,甚至有不知道该学什么,该补习什么才有用的感觉。

在probation即将到期的时候,我和TQM(总监)Felix深入地聊了一次,Felix是个不苟言笑的日耳曼老头。

我问他,我的专业是机械,我以前也从来没在这个行业做过,甚至我的质量工具运用的能力在这里都大打折扣,你为什么当时会选择我哪?

Felix也许是觉得我的问题太stupid,也许是看到我压力大,想让我放松一下,这两个月来,我第一看到他笑了,虽然只是微笑,他推开他办公室的门,自动线咚咚的有节奏的轰鸣声冲了进来,他把我拉到门口对我讲:“因为你一无所知,你才能发现问题,我做这个行业一辈子了,这里的每一条线都是我看着建立起来的,每一条线的量产批准都是我做的,每一款产品都是我批准投产的,我太熟悉了,我们都太熟悉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改进,因此我们需要你,需要你的眼睛,需要你的耳朵,需要你的感觉,需要你的分析,需要你意见,我相信你的人品,我知道你能把这个工作做好,我们的竞争对手的可怕之处,不是他们什么都懂,恰恰是他们懂得太少,我相信你,management team也相信你,我喜欢面试的时候那个自信的Jason(我的英文名),我们都支持你,你自信地去做吧。”

我冷静思索了一下,在笔记本上用思维软件做了一次归纳总结,当我看到我自己所画的关联图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其实我从99年开始到今天居然是一碰到问题就自然回到技术状态,总是放不下这个拐棍,从来就没能做到当时姜部长要求的那样,抛开技术的束缚,像个无知而好奇的孩子一样去看待产品、过程。

我恍然大悟,我需要换个角度来对待问题,我不懂这些技术又能做什么,能评价什么?

当我再次画出思维导图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角度就是顾客的角度,甚至是最挑剔的顾客的角度,是把顾客的需求提前了,提前到制造过程中,工艺开发过程中,甚至到研发过程中。

我抛弃我不能做的,做不好的,需要很久学习才能搞明白的,从最简单直接,人人都能明白,理解的角度去看待解决问题。

我不知道喇叭和声腔是啥关系,搞不清楚在模拟软件上对捕捉的声波加了各种过滤器,放大后是在看什么,分析什么。

但是我要求从顾客需求开始一步步地分解,要让人能一目了然地看明白总需求这样被分解的,子需求相互之间有无关系,子需求对总需求的影响,至于说为什么这样分解,你可以完全不用写明原因,但是在我在现场的评审会中,你分解的,分析的要能经得起这些行家里手的评审,大家如果都通过我也认同,我会在评审的记录中签字。

我处理客户投诉,带着工程师去,你作为专家不能讲了半天,道理只有你懂,若你只有这个水平,我会直接反馈到管理层,这工程师需要培训,因为顾客听不懂。

我看到研发开发出新产品,那么我要问你的新产品要经过哪些可靠性试验,是公司内部标准的还是顾客标准的,还是新标准?研发要先确定下来,确定下来后我会安排人来做试验,你不能自己证明自己开发的成果符合需求,我只依据我的实验室的试验结果决定是否有效,你如果认为无法接受试验结果,大家可以一起做,对检验标准也是如此,你可以看着我们操作的过程,我们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我不管任何一份技术文档里面写的是什么,只要没有在PDM上release,对不起,我一律退回,至于说你如何加快这个批准过程,这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我只看结果。

我不管2个小时打磨一次电极和3个小时打磨一次之间有无差异,只要你规定了2个小时打磨一次,你就必须打磨,否则PQA就记录下来,我就转给车间的过程经理,让他自己去分析去,但分析报告要让我能看得明白,能说服我,而不是我相信他技术过硬,他认可了我就认同。

至于说大打折扣的统计技术,反正修哈特到这里也不见得能整得精确,那么我们就回到原理的状态来看,如MSA,目的是了解测量系统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那么两次测量10个标准件,能够正确判断8以上,至少说明系统是可用的。

测量值和标准值之间的差异是偏倚,那么我就看10个标准件有几个被误判了,这就是偏倚,一个标准品,被反复测10次,能正确判断几次,就是稳定性,因为机器测量,反复性,再现性用不上,而声学测量不像物理测量,还要要考虑累积误差的影响,而且上下线本来就是曲线,这也没有线性修正的必要。

后来我和专门负责计量产线声学测量仪器的Lisa聊过她填写的MSA表格中是什么,她也若有所悟,原来这些比率是这么回事儿。

至于说波是没办法做真正的过程能力的,但我在关键的位置上做截面似的测量,截面多了,总能看出一些问题来吧?

工具是为人服务的,人的能力之一就有对工具的发明,创造和改进,只要脑子能转过来弯儿又不违背基本原理,有什么不能做,不能尝试的哪?

我现在工作的公司,在组织机构中对质量部门的设定很特殊,隶属于StaffFunction也就是人员管理的职能部门,我联想到我在上一家公司的经历,立刻明白了这样界定的原因。


发表于 2020-10-26 15: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品质如果懂技术的话会事半功倍。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4: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做好技术管理,关键是对搞技术的人的管理,要让研发的实现过程标准化,清晰化,明确化,透明化要让不懂得技术人看上去也能一目了然,能说出个大概,就像现场的目视管理一样,你没搞过生产的,站在现场看一会,也能看得出来物料流动的过程。

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人的行为的控制,过程的透明化是只是控制手段的提高,管理的目的一直就没有变过。这就是克劳士比大师提出质量的本质是管理。

因此质量管理既然叫管理,质量控制既然叫控制,其关键也是对人的控制,若你相信机器更可靠,你可以用机器替代人,但这依然要考虑对人的影响的管理。

这和风险管理的原理是一样的,人为制造的风险只有人才能规避,大不了你放弃机会,你不做,与之相关的风险的几率就是“零”,你决定做就要评估,要对策,要管理...风险管理的工具再多,再好,决策过程管理不了,决策者控制不住,风险管理就等于无,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人。

质量管理的前身是风险管理,像戴明,克劳士比,费根鲍姆都是搞风险管理出身的,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本来就是同源的,怎么会一个以人为控制核心,另一个却不是哪?

当我彻底想通了“搞好质量必须放弃技术”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深刻含义,居然是在09年9月26日当我在巴黎和总监面谈的时候,因为他也说了相似的话,我点头称是,不再迟疑,并且叙述我的理解,总监很满意我的答复,屈指算来,我已经虚度10年的光阴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4: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人

太重要了

梳理好产品要求特性,形成标准化,按照标准流程办事才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领导一句话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质量要求的是要按部就班的,一味的按照技术要求灵活处理,质量很难真正做好

但是不懂技术就要搞好质量也很难,尤其是高科技产品,不了解等于无法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

这就是质量管理和风险要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发表于 2020-10-26 16: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和质量管理对技术的依赖是不一样的,不懂技术,质量是搞不好的,俗话说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要生产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是需要懂技术的,但质量管理,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模式,总体上对技术的依赖相对较小,但是质量管理前端的检测人员,还是要懂技术的为最好,而且有的必须有专业资质和丰富的经验,质量管理后端的分析及管理人员对技术依赖较小,如果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模式中,前端的检测人员也可降低对技术的依赖性,比如有完善的检测程序、检测和问题识别清单、质量检测要点和要求、甚至有图文并茂的质量问题汇总等辅助信息,我想不需要多深的技术也可以跨界去检测,我们也经常出现人员紧张的情况下的跨界检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23: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jidongfeige 发表于 2020-10-26 16:12
质量和质量管理对技术的依赖是不一样的,不懂技术,质量是搞不好的,俗话说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要生产 ...

分析的太到位了
发表于 2020-10-27 11: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没有那条规定不懂技术不能管好质量的标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13: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moodhumor 发表于 2020-10-27 11:29
好像没有那条规定不懂技术不能管好质量的标准,哈哈

这个是肯定的,要是啥都规定了,那就寸步难行了
发表于 2020-10-28 09: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熟悉技术人管质量确实容易出现私自放款标准的情况出现~我们就陷入到这个循环上层领导要求质量人员加强技术学习导致质量人员对产品某些细微偏差自觉放行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8 14: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lz02731@163.com 发表于 2020-10-28 09:27
熟悉技术人管质量确实容易出现私自放款标准的情况出现~我们就陷入到这个循环上层领导要求质量人员加强技术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4-9-28 14:16 , Processed in 0.09666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