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01 喊话企业: 质量成本管理,不做不行了! 在今天的文章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以下两种情境:
A、投入一大笔钱专做质量成本管理,虽然采购系统的经费和整体项目建设周期都在增加,但能帮助企业减少损失、释放更多利润,此为“短痛”
B、存在比较明显的质量成本损失情况,但从整体经济收益来看,该损失没有造成什么大问题,姑且让它去吧,此为“长痛”
随机抽查一下,你所在的公司是哪一种?
我们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不少人,结果倒是让人讶异,有大半受访者的回答是B。背后原由也都大同小异,无外乎质量成本管控太难太贵,下不定这个决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收效,或者害怕效果不如预期。
有趣的是,现在这个调查的结果微妙地变了。在最近一次的小采访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转向了A,剩下的人当中又有一半人仍在左右摇摆。问起原因,“不得不、没办法、必须要做啊”几个关键词是高频提及词。
愿意花的钱多了,并不代表企业们营收增多、能支配的预算金额增多,真实的处境恰恰相反。市场从增量竞争的高速增长期步入存量整合阶段,传统的价格竞争策略失灵了,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从一切可能的冗余中释放更多收益。质量竞争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质量成本管理、企业运营管理效率、产品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课题。
本期案例智我们先来攻克质量成本问题。如何在企业内外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让质量&成本有机融合,从而提高生产产品质量、创造更多经济收益,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透露出什么信息?
02 质量成本中的冰山理论: 别只“我以为”,多看“实际上”
决策倾向转变的背后藏着时代脉络的暗影,也透露出企业主们的独木难支。笔者曾听闻一个略显武断的说法,认为国内企业们当前遇到的瓶颈不过是自食恶果,为早期只追逐速度和暴利、对资源一味剥削的行为买单。
的确,所有人都能对如今的浮躁、急功近利和急于变现指点一二,但我们不应该把结构性困境的责任归咎于某一类群体,当生存愈发成为第一要务,一味苛责实在有失公允。
回到企业自身发展问题上,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正从传统“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让顾客满意的目标导向要求企业必须保证产品质量、交货期限,生产线要具备在大规模与小规模生产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这就促使企业越发关注产品质量控制工作,也间接忽视了质量成本管理。
归根结底,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有效的质量成本管理不仅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相关质量成本支出,也能客观反映企业对 质量管理的投入与相关收益关系。 简单来说,帮助企业判断某项投入是不是值得,某个决策是不是正确,进而帮助企业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的最大化。
理论目标较企业实际情况,存在两个比较普遍的误区:
1)以为只要产品质量让人满意了,就不会产生成本。实际上,质量满意也包含检测成本和预防成本,前者有检测费用、质量审核费用、试验设备相关成本,后者如质量教育费用、工序控制费用、质量改进措施费用等等。
2)以为自己公司的成本管理做得足够好,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美国质量协会(ASQ)以企业为对象的的两项研究调查显示,70%的行政人员认为质量成本低于营业额的10%,但大部分企业的质量成本实际上高达营业额的40%。国际精益六西格玛协会(ILSSI)的一项研究也透露出同样的信息——质量成本约占营业额20%-35%的企业比比皆是。
出现这种认知和实际之间的巨大鸿沟,原因主要在于对质量成本管理考虑不全面、科目设置不合理。过去,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多集中在显性成本上,但随着对成本管理体系的研究深入,隐性成本对企业管理的正面助益效果也越发凸显出来了,但大前提是:找到并管理好。
我们常说冰山理论,隐性成本就是质量冰山下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据上海外国语大学胡钰教授测算,对一般制造企业而言,隐性质量成本占比高达销售额的15%~20%。
所谓隐性质量成本,它们包括但不限于机器故障、来料不良、设计产能过剩、生产延误、订单延期等等,也即:产品设计阶段没有满足客户需求、产品生产环节把控不严造成的综合问题,将造成市场份额下降、企业名誉受损。这些都藏在冰山之下,与冰山上的显性成本(如返工返修、报废、索赔)一起,留待被管理者看见、发现、解决。
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才能看见冰山下的成本?冰山上的成本我又是不是管理好了?各个环节的成本管理有什么内在关联吗?我把能做的都做了,怎么质量成本到最后还是这么高?
是不是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别慌,接下来我就要讲案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