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临床决策依赖于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检验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高达120亿美元,且以每年18%的比例逐年递增;而欧洲体外诊断市场仅为130亿美元,增长率不到5%。”在日前举行的雅培第五届亚太区科学研讨会上,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FCC)主席格瑞姆·彼斯托教授给出的一组数字,充分体现了检验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快速发展的中国检验医学已得到了世界的关注。
医学检验水平不断提高
据了解,目前,全国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共有7000余家,临床实验室的数量从2002年的不足9000个增加到2012年的92801个;在1995年~2009年间,全国各级医院购进了15万余台检验设备,检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检验方法的逐步标准化,明显提高了检验结果准确性、可靠性,大大缩短了临床报告时间。30年前,检验项目仅有100个左右,今天,实验室可以为临床提供1000个以上的检验项目。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的30年里,检验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也在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共有30余万人从事检验工作,其中3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5%具有研究生学历,60%经过3年以上的检验专业培训。
鼓励检验医师参与临床治疗
在检验医学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尚红教授更强调检验理念的更新。“近年来,随着我国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随着临床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更好服务’理念的推广,我国检验医学正经历从‘以样本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快速转变。”
尚红认为,这种观念和实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保证实验室质量控制,确保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将误差降到最低,同时实现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使不同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参考;其次,不断将新技术和新方法转化到实验室,并运用到日常检验工作中来;最后,积极鼓励检验医师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最为关键,检验人员要不断提高为临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以前简单地出具检验报告转变为参与临床工作,为临床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建议。
标准化可推动检验结果互认
格瑞姆·彼斯托教授在会上重申了“标准化”应列在检验医学的首位。国际室间质评(EQA)研究发现,对于很多关键性的生物指标,由于不同实验室使用的检测方法不同,导致这些指标的检验结果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尚红教授提到:“目前,我国各医院之间确实也存在参考值不同、检验结果无法互认等问题,这给临床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实现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和结果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检验结果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减少公众和患者的疑虑,促进不同医疗机构的检验结果互认,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
尚红教授认为,要实现检验结果的互认,首先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技术人员水平。因此,为了积极配合医疗改革,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利用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检验专科建设项目,为推行检验结果互认正在积极搭建技术平台;同时,创新性地开展了“城乡对口支援检验技术培训”工作,自2009年10月,开始对包括西部在内的全国22个省市2744家县乡级医院检验科的2930名检验人员进行了适合当地医院实际的检验技术和
质量管理的免费培训,明显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服务和技术水平。由于成效显著,2012年,卫生部和财政部拨款1300万元用于支持该项目的扩展,为更多的基层检验人员提供培训。
此外,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还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和交流,与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合作,建立“检验医学在线”中文网站,供全球华人免费浏览全中文的检验信息,了解检验项目的意义等基本知识,为中国基层检验人员提供一个信息与交流的国际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