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曾提出:质量是制造出来的。后来又有人补充: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两个观点,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和采纳,为曾经一度举步维艰的质量工作提供了一个响亮的理论支持,也让多少左右为难的质量工作者有了足够的底气去和“相关部门”进行博弈。归纳一下,其透出的深层含义,其实是“设计师和工人才是质量工作的主体”这一命题。 “质量”一词,自从朱兰(J.M.Juran)博士给出了相对权威的定义,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概念空前清晰,体系空前完备,工具也空前先进,给各类有形或无形产品及服务以前所未有的支持与支撑。然而一提到质量,大多数情况下首先想到的就是质量管理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因为不管是潜意识和是事实上,人们一直认为质量部门是质量工作的主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经常出现“质量人员满头大汗,其他人员静观其变”的局面。产品设计阶段遗留的质量隐患,在生产阶段让质量人员无能为力;工人始终以“完工”为目标,同时一如既往的认为“通过检验的就是合格的”,质量问题防不胜防。质量一但失控,一般企业的做法就是加大检验范围,增设检验关口,加强检查力度,不得已还得高层领导亲自出来主持工作,却发现很多时候无论怎么努力,质量问题还是无法得到根除。无奈之下,引入了“合格率”。这其实是一种被迫无奈,因为在接受合格率的同时,就意味着接受了缺陷和不合格。
但是,如果换一种理念,让设计师和工人来担当质量的主体,将他们对于质量的职责由“应该”变成“必须”。保证质量,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地位等同于计算和画图;对于工人来说,其地位等同于加工或装配,则情况会发生质的转变。因为设计师主导了每一个零件每一步的设计过程,而工人参与了每一个零件每一步的生产过程,而这一切,是质量人员不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到的。
写到这里,自然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质量部门质量人员做什么?我的回答是:质量部门,应该定义为服务机构———旨在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犹如教育———主体是学生,学校应该是专业的服务机构。
当然,一家之言,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