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国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如何实现质量强国的梦想,标准、计量是基础。特别是计量工作,是质量之本,强国之基。 计量——质量之本 没有计量,也就无法真正认识质量。 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曾提出以定量分析代替定性分析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使人类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由抽象变得具体。计量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由定性走向定量的一把求索的钥匙。
对质量的认识离不开从抽象到具体这样的认识轨迹。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中,计量的作用一目了然:没有计量数据的整理、规范,出不来标准中的指标、参数;没有计量检测数据与标准中指标、参数的比较,质量好坏无法评定。因此可以说,没有计量,也就无法真正认识质量。服务质量中的有些指标并不能完全体现在定量上,但是其发展必然离不开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否则其落实、评定等都难以真正标准化,这自然也就少不了计量的支撑。
质量,有时也体现在有效性上,正如中国的中药,其质量在于治病救人。但由于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药、化肥、污染对中药的影响使药效不尽如人意。中药无用论一时风起。但科学家们将研究深化,关注的不再是中药材本身的质量,而是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剂量上。这对于提升中药有效性是一场革命。这种由表面的计量向有效成分深层计量的转化过程,也是物理计量与化学计量、生物计量融通之处。质量仍然离不开计量。 计量——强国之基 计量弱,则国弱;计量强,则国强。 计量弱,则国弱;计量强,则国强。有史为证: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始皇颁布统一全国度量衡诏书。这作为计量史中光辉的一页,揭示了度量衡的重要作用。而实际上,计量强国,早在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时就开始了。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将原来井田制时的100 方步为百亩改为240方步为百亩,扩大的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他平斗桶、权衡、丈尺,建立了完善的度量衡制度,并进行有效推行。度量衡的改革,加快了强大秦国的崛起,最终成就了秦国统一全国。
与之相对照的历史是,清末国运势弱,主权沦丧。体现在度量衡上,最为明显的就是海关度量衡制。《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门户洞开,更为甚者,外商为图方便,各国所附的通商章程中,都明文规定了它们各自的度量衡标准,即所谓海关度量衡制。海关度量衡制标志着海关主权的丧失,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加重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民国时期,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家一片混乱。与之相应地,国内度量衡混乱到了空前的程度——器具不一,量值不一,单位不一。据1933年出版的《全国度量衡划一概况》记载,“各地之度量衡器具,匪独省与省异,县与县殊,即东家之尺较之西邻,有若十指之不齐。”为有效遏止乱象,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并努力推行。这一划一度量衡的努力,为1937年之后的中国全面抗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计量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计量对工业的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计量工作也更加重视,加大了计量投入,计量事业科学发展, 进入一个可喜的阶段。计量对于产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如今,面对质量强国、标准强国的日益升温,我们有理由保持一些冷静,始终应该牢记:计量是本,本固自然叶茂;计量是基,基牢自然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