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我叫齐有田 于 2013-3-4 12:46 编辑
记得当年政府公布“基本解决温饱”的时候,很多人还是饥寒交迫,随后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很多地方还在“二牛抬杠”。我不知道这种“被实现”的比例有多少,至少在我身边就是这样的。也就在过去不久的两个月之前,一场关于“史上最严交规”争论的焦点,就在于“闯黄灯究竟算不算违章”,而黄灯的发明者也是中国人胡汝鼎。 “基本”一词,原意为“根本,本源”,后被引申为“大体上,大部分”。而现在对“基本”的用意,大多为后者。按照这样的解释和用法,看来似乎没有太大问题。然而在一切都爆炸式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引入指标的概念,而在迫于种种原因,指标不能完成的时候,“基本”便神一般的降临,紧紧的与这些不能完成的指标结合起来,于是,一切问题便冠冕堂皇的得到了“圆满解释”。 翻阅如今各种报告公文,一片“基本达标”。如果针对的是定性指标,可能不会产生太严重的后果。但是在质量领域,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基本达标”绝对是致命的。 绝大多数中国产品,给世界人的一致印象就是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我想,都是“基本”惹的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