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当中国制造走上舞台,早就有学者兴奋地预言会出现“中国式管理”。但与此相对的是,另一些学者却开始拿国内早前将经济学教材命名为《西方经济学》的笑料来泼冷水。无论如何,喊了许久的“中国式管理”并没有如约而至、走上舞台。 显然,经济学没有东西方之分,因为这门学问是对于经济个体的高度抽象假设,外国人,中国人,都一样被假设为“理性人”。但是,管理学却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权变,不同的文化下有不同的人。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式管理到倒是可以期待的。 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的先锋实践让人兴奋,似乎又让人看到了中国式管理的希望。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模式却各异。由此,本来开始初露真容的中国式管理似乎又让人雾里看花。 我们可以尝试归纳这些模式,好管理都有代价,正如一枚**都有两面。也许,找出这些不同的中国式管理模式的代价,我们才能够把中国式管理看得更清楚,我们才会看清它们究竟路在何方。 当前,我们观察到的中国式管理无非三大类: 定价模式 一类是将员工所做的事情都精细化为物质回报,换句话说,干一元钱的事情就有一元钱的回报,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内部公司制”,即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典型的企业是海尔,其采用的“自主经营体”模式,让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交易,员工与员工之间进行交易,最大程度显化了员工贡献。不夸张地说,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每天工作一结束,看看自己的表单,就知道自己今天有多少进账。 这种模式具有激励强度大和激励无死角的两大优势。规则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员工劳动的定价是由内部的市场竞争决定的,质价对等。换句话说,在这种模式的理想状态中,每个交易的对象都是监督者,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人“搭便车”,获得超过自己付出的收益。当员工投入不够,就会被交易对象抛弃,只能获得低收入,甚至会因为没有收入而被企业淘汰,而外部有才能的人才也会因为交易对象的需要,能无障碍地进入企业,并获得高收入。于是,这种企业成为了一个交易成本极低的平台,总有最好的人来干出最好的事情。这是除了激励强度和激励范围以外,定价模式在激励导向上的巨大优势! 这种好管理有代价吗?显然有!在企业内引入市场机制毕竟不同于真正的市场,企业生产的流程链条相对冗长,并不是每一个环节的半成品都在市场上有同类品相比较以形成定价,也不是每一个环节上外部厂商(员工)都能自由进入参与半成品生产的竞争。所以,这种内部的市场上形成价格需要付出“代价”,为了建立内部公司制的员工贡献计量系统,企业必须补充大量的管理基础,如形成SOP(标准运营流程)、形成管理痕迹、上线ERP系统等等。但中国的企业们是不是都像海尔一样等得起?付出绝对的成本是其次,如果必须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这种管理是不是还值得提倡,否则,等建立起这种精细的管理模式,市场空间早已被对手占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