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24 14: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拿老板薪水,质量不好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把企业质量提升我们责无旁贷。
质量部是要起到串联作用,合理利用资源,发挥才智,劈开万难,用方法管控好质量。
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质量人思考:
1.年复一年,我们面对的总是有限的几个质量问题?2.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我们的质量水平未见提高
3.做PPAP只是质量部的工作,并在量产后进行4.做了很多培训但就是没用起来或只是用来应付客户
5.大家都认为很有用,很重要.但就是没落实
6.领导经常对下属说:就那么几个问题,解决一个少一个,哪怕半年“解决”一个也应该没问题了,怎么回事?
不良总是产生,质量管理的核心在哪里?
还是回到质量核心上来。质量要提升,没有明白核心,何来的提升。就说PPAP,其实不是做出来的,用“做PPAP”太不准确。
这个本身就是帮助我们管控X变化的方法,PPAP不用做,是各项管控X方法的累积;所以要学会方法,不是汽车行业也可以做PPAP,客户没有要求的也可以做PPAP。
不需要强行为之,虚假应付。
提下FMEA,很多企业是做的失败,变成一个不起任何作用的文件。
例如曾经看到一个FMEA报告这样写,失效模式写“孔大”,失效后果写“报废”,失效原因写“刀具磨损”,当前控制方法写“通止规”,建议改善措施 “加强”。
这样的FMEA报告,所带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如果大家用我们的“因果方法”思维,那就会做出不一样的FMEA。
从X为输入来写FMEA,从X导入对FMEA会更有效。
还以上例来说明,孔大,如是原因是刀具磨损,那么失效模式写“刀具磨损”,失效后果写“孔大”,失效原因写“为什么刀具会磨损比如材料,比如转速,比如进给”,控制方法写“如何控制刀具磨损的参数诸如转速进给”。
每个输出,必定有一个输入;而这个输入,又是上一层的输出,这样从原因输出X来研究问题会更好。
在一个企业,人分三类,第一种不能解决问题,第二种能解决问题的,第三种预防问题的。
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干死活,解决问题的人被老板供着拿高薪,预防问题的人最后是老板发现没有问题,兔死狗烹,枪毙掉。
举个例子,车间机器坏了,不能解决问题的工人只有找技术员来调试,等技术员来后一调,好了。过两天又坏了,技术员又来了,一调又好了。
从此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工资就是死工资,而技术员变成老板公认的热馍馍,养在那里,拿最高薪,吃香喝辣,啥事不干,有问题即时解决。
而我们预防问题的人,到现场研究为什么老是坏,找到原因,每天加一油,机器天天不坏了,达到改善根本。我们就要努力做这样的第三类人。
从X角度来预防问题,是质量人需要转变的方向,是后面的大势所趋。
新质量人不能再是“品拣”;
跟菜场挑菜一样把烂叶子扔掉,也不能再停留在“品检”;
检查测量,而要做“品管”;
管过程X,而不是结果Y。
不良总是产生,质量管理的核心在哪里?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通过制度、标准、流程来约束人 ,从预防X上,可以降低成本,同时减少不良。
我们吃麦当劳,从来没有吃过一个次品汉堡,而且去500个麦当劳餐厅,也吃不出汉堡的胃口差异。
为什么?
就是老外重视流程,重视过程。请来的厨师水平不需要高,工资也不要太高,第二天就可以上岗,而且汉堡做出来还很好。
这就是过程X控制好所输出的必然是好的结果Y。而中国酒店,大厨师学习培训10年,20年,年薪10万,20万。离了他,别人就烧不出来。
大厨凭经验,另外烧一会,尝一口,辣不辣,咸不咸,就是一直靠检验来实现菜肴的口味合格。
就是没有把流程的变因参数,作为控制重点,而只和我们企业的质量方法一样,依靠不停的检验,犯错概率高。
外国餐厅连锁进中国,我们吃的美口,质量好,产品稳定,是否也能把他们成功的管理方法引升到我们企业管理中,控制X来保证好的Y输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