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Q168

吉姆·柯林斯与中国企业领袖谈领导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8: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班人计划

    问:现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有42家中国大陆公司,而在2001年仅有10家。这些公司中很多还很年轻,所以选择接班人的问题眼下看来非常重要,也正是时候。根据您的研究,一个好的CEO应该花多少时间,提前多久开始考虑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呢?该投入多少精力?这一过程应该有多透明?

    答:在回答你这个有关接班人的问题之前,我首先要指出,有意思的是,企业家(entrepreneurs)和企业建设者(company builders)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例如,英特尔公司(Intel)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比尔·盖茨(Bill Gates),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还有索尼公司(Sony)的盛田昭夫(Akio Morita),他们一开始是创业者,然后才成为企业建设者。所以,对于那些想要创立公司、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企业家来说,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变,要对自己说:“我现在要从一个创业者转变为一个企业建设者”。卓越的创始人都是这样做的。

    用我和杰里·波拉斯的话来说,他们由报时人转变为造钟师,这是一个有意识的转变。这与他们的性格无关,而是一个决定。

    以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为例。他曾是个创业者,靠一个便利店起家,之后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造就了沃尔玛(Walmart)的巨大成功。他临终前,还在病榻上与分店主管开会。他一生致力于此。他总爱说“我有推销员的性格,但拥有运营者的灵魂”。他确实拥有“造钟师”的心态,所以当他日益转变为企业建设者的时候,他也真正启动了沃尔玛这架庞大的机器。

    当时,他将公司的业绩做到年收入300~400亿美元,但他一直都很担心公司未来的发展,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掌管公司。他开始在公司里物色人选,并且看中了几个人,但最终证明这些人并非都是继任的恰当人选。然后他将公司顺利交接给戴维·格拉斯(David Glass),格拉斯的性格和山姆·沃尔顿完全不同,这又涉及到我们之前谈到的“第五级领导”。我想,山姆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要证明企业的成功与领导者的性格无关。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8: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的成功在于那个能够创立、领导企业的人。沃尔顿将公司移交给了戴维·格拉斯。然后怎样了呢?现在沃尔玛的年收入为4,000亿美元,而美国商业史上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山姆·沃尔顿过世的时候,沃尔玛的年收入还不足1,000亿美元。

    沃尔玛在不断地发展,为什么呢?

    因为沃尔顿的接班人计划做得非常成功。他从一个创业者转变成了一个企业建设者,将公司移交给了别人。

    沃尔顿并非在权力交接前几个月甚至几年前才开始挑选继承人,而是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关心这一问题了。因为他创建企业的时候,就希望企业在他离开之后仍然是成功的。

    所以,回到你一开始的问题,我认为一个好的接班人计划是绝对重要的,而且我还要指出一点。

    首先,无论你作为企业建设者也好,创业者也好,CEO也好,只有在你的继任者成功之后,你才算交出了圆满的成绩单。别以为一卸任,你的表现就可以盖棺定论。所以,如果你没能像山姆·沃尔顿那样谨慎地选好接班人,那么你继任者的失败也就意味着你的失败。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的接班人失败了,你也就失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8: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在书中,您给出了很多成功完成权力交接的例子,那么交接过程的透明度应该有多高?还是说,这通常是个封闭的过程,只是公司创始人挑选结束后宣布自己的决定而已。

    答:这有很多不同的情况。

    有时候,被看中的继任者会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你一眼就能看出谁能“到位”。比如,当戴维·格拉斯成为沃尔玛CEO的时候,没有人觉得意外。

    当然也有其他耳熟能详的例子,如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他的上任就让人们觉得很意外。不过,无论意外与否,通用电气前任首席执行官瑞格·琼斯(Reg Jones)在选定韦尔奇之前,花了很多精力考验了很多人。尽管这个过程也算透明,但谁是真正的赢家并不那么显而易见。

    无论过程如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选出最适当的人选,并且保证权力顺利交接。

    在《再造卓越》这本书中,我们研究了那些卓越却最终失败的公司。如果你还记得的话,我之前说过我对领导力的怀疑,但后来我不得不承认“第五级领导”的重要性。当我们开始研究公司衰败的过程,我们有了更多的发现。

    我现在仍然不相信,一个领导者单枪匹马就能成就一家卓越的企业,没有证据证明这种说法。但我确实相信将权力赋予一名错误的领袖的确可以让公司垮台。几乎没有什么错误是犯不起的。大部分情况下,犯了错误还可以补救,但选错接班人却是无法弥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8: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CEO的沟通技巧

    问:您曾提到很多卓越的CEO并不具备特别的人格魅力。这是否说明沟通技巧对CEO而言不重要呢?如果没有出色的沟通技巧,一个优秀的CEO能成为一个卓越的CEO吗?

    答: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沟通。个人魅力与有效沟通有很大区别。我相信在我们研究过的卓越CEO中,每个人都是有效的沟通者,尽管这些人中大部分不是那么具有个人魅力。

    他们是如何沟通的呢?一部分可能是通过言语交流,但表达通常不是他们的强项。其实主要是通过决策,他们能够将决策有机地串联起来;而最重要的莫过于人事决定。

    让我来非常简短地讲述一个关于沟通、前进方向和清晰度的故事。

    几年前,在吉列公司从优秀向卓越过渡的时期,公司内部曾有过激烈的辩论。吉列CEO科尔曼·莫克勒在发展钢铁产品还是塑料产品之间难以抉择。换句话说,要么公司走高端路线,生产如锋速3(Mach III)这样的高端剃须刀,这需要在研发和生产上投入大笔资金,即所谓的“钢铁战略”;要么公司走向低端,生产塑料的一次性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塑料战略”。

    莫克勒不知道怎样选择才正确,因为两种战略都各有利弊。他所做的就是集中两方观点,一方是钢铁阵营,另一方是塑料阵营,然后研究、讨论两种战略各自的优点。他会聆听员工的辩论,思考两方的论点和证据,直到他想清楚了为止。最后,他的结论是钢铁战略才是最佳选择。

    那么,他是如何传达这一点的呢?他选出了钢铁阵营中的领军人物,让他来负责剃须刀业务的发展。此时,大家已经非常明确公司的方向和战略,知道什么战略更加明智,哪一方赢得了辩论。用一个简单的人事决定指出战略方向,这种沟通方式要比他发表10次演讲或是写下千言万语有效得多。

    回到之前的问题,“科尔曼·莫克勒是不是一个沟通高手?”如果你听过他的演讲,你就知道他不是。他的确不善言辞。但如果你问他的沟通是否有效,那么回答是肯定的。他通过决策实现了高效的沟通。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8: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学习的典范吗?

    问:您2003年曾在《财富》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史上最伟大的10位CEO”。考虑到近几年发生的情况,您认为美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学习的典范吗?

    答:我不认为美国的商业模式就是典范。在美国也有很多平庸的公司。如果认为只有美国的工商企业,尤其是美国公司具有智慧,那就太自大了。所以,我不认同这种说法。

    真正关键的问题并不是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比较,也不是欧洲企业与拉美企业的比较,而是优秀与卓越的比较。

    如果你看过我们的研究,你就会知道所有的卓越公司都有其对照公司。有很多美国企业是负面教材,我们将其称为对照公司。所以,如果你将这个问题看作是“卓越的美国公司”与“非卓越的美国公司”之间的对比的话,那么就不存在“美国公司”的问题,剩下的就是“卓越”与“非卓越”的对比。

    这就是我的框架:寻找卓越的公司,我们能从它们身上学到什么,而不是仅限于一个国家。

    你之前提到了那篇文章,《史上最伟大的10位CEO》。回顾这些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色,但都是伟大的榜样,至今依然如此。例如,查尔斯·科芬(Charles Coffin)真正构建了20世纪最长盛不衰的公司通用电气。他一直追随着公司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爱迪生是一位发明天才,但他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天才加1,000个助手”;山姆·沃尔顿在挑选接班人的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能力;金佰利公司的达尔文·史密斯有卖掉造纸厂的勇气;波音公司的比尔·艾伦将世界带入了喷气式飞机时代;而戴维·帕卡德的诸多发明与现代科技公司直接相关,开创了硅谷公司架构之先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对未来一代中国CEO提出的挑战就是:你们之中有谁会成为下一个戴维·帕卡德、查尔斯·科芬、比尔·艾伦?只要有人写到伟大的CEO,就势必会提到他们,他们目光高远,并能将梦想变为现实,他们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彻底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轨迹。

那些赚了一大笔钱然后退休的人是不会上榜的。回到你的问题:美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学习的典范吗?这些企业家仍然是非常好的典范。当然,我们会看到相似的一群人出现在中国、俄罗斯、拉美和欧洲。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8: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商业领袖

    问:您本质上是位教育家。当今世界正发生巨大变化,您如何看待商学院以及其他形式经理人教育的发展?

    答:你知道,我们研究过的那些最出色的领袖,内心里永远是一个学生,我想他们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所在领域的新手。他们一直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去哪里学习,是商学院还是经理人教育,这些都不重要。归根到底,关键是具备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你可以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获益,这也是为什么案例分析法仍然是商学院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也就是在70~85岁的这个年龄段,仍然有从出生到15岁这个年龄段的求知欲。如果你有这样的态度,那么每个15年的周期中你都在成长,学到像人生第一个15年一样多的东西。这与你在哪里学习无关,也并不等于说你拿到一个学位,就万事大吉了。

    我很幸运,能拥有很多伟大的导师。部分原因是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成为我导师的人。我希望向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学习。让我惊讶的是,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已经86岁了,一见面就开始问我问题。当时我才37岁,而他却非常有兴趣向我学习,所以我等了很长时间才有向他发问的机会。他有时会拿着一张从前学生的名单,随机打电话给已经毕业工作了十年的学生。他会跟他们说:“嘿,我是彼得。最近怎么样啊?”

    我遇到过的一些非常出色的商业领袖都是好奇心很强的人。他们想要弄懂一些事情,他们想要挖空你的脑袋,他们总是试图把事物联系起来。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人们不知道的永远比知道的多。也许这也是“第五级领导”谦虚品质的一部分。认为自己很博学,跟认识到自己所知甚少,是有极大区别的。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就是谦逊的一种表现形式。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9: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如果要您给一家有全球扩张计划的中国公司提建议,您会建议他们雇用从国际商学院或美国商学院毕业的MBA和EMBA吗?您认为这重要吗?

    答: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招纳贤才,然后让他们承担起责任。他们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

    就拿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来说吧。宝洁公司成立于1837年,此后尽管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起伏,但一直欣欣向荣。那时候还没有商学院呢!但宝洁却能够长盛不衰。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一直注重吸收人才,并基于公司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和不同的品牌培养这些人才。他们通过实践,不断检验谁才是符合公司价值标准并能够做出成绩的人。

    宝洁公司从1837创立时起就一直坚持这么做,那时它还是一家小公司。如今,宝洁从世界各地的商学院和其他各种学校招聘人才,但思想是一致的:招纳年轻的人才,让他们在宝洁的体系中一起成长,然后根据其表现出的实践能力,留住最优秀的人才。这至今仍是卓越企业长盛不衰的一大品质。

    所以,如果我现在是一家中国公司的领导,我要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招纳青年才俊,并且在实践中考验他们?这样当我们进军海外市场的时候,就能够在公司内部物色已经证明自身实力的人才,让他们肩负更多的责任。

    如果不这么想,那么总有一天,当企业扩张到一定程度,你将无法再找到合适的人才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9: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温刺猬理念

    问:能说说刺猬理念及其对中国公司的重要性吗?

    答:首先来说说这个理念的本质。据我们的研究,能成功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企业,都非常清楚如何将精力正确投入到三环重叠之处。

001b38075f580e6ad7870a.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9: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他们有极大的热情。第二,他们懂得自己在什么方面能做到世界顶尖。第三,他们明白什么是驱动其经济引擎运转的关键力量。

    如果你从个人层面来看,当你做一件自己喜欢并真正擅长的事情,对它充满热情,能够创造出人们愿意购买的附加价值,那就具备了成功的条件。我认为这一法则历久弥坚。无论是在200年前还是200年后,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这一原则都适用。

    没有热情,你就无法成就伟大。热情、再加上出众的本领去做你格外擅长的能带来回报的事情,这样飞轮就能转起来了。

    我仍然坚信热情的重要性。如果对所做的事情没有深厚的热情,没有一股无论多艰难都深信不疑、始终喜爱的非常精神,你将会因为缺乏韧劲而被摧毁。世界变幻莫测,非人力所能控制,没有热情,是不可能长盛不衰的。

    在今天这个正变得越来越残酷的世界上,如果你没有独特的优势,就会在竞争中落败。这个道理我认为无比真实,这也使得刺猬理念变得更为重要。

    第三,增加价值,驱动经济引擎。建造经济引擎越来越难,而且还常有变数,可能会被全球性力量、科技进步或是其他势力所破坏。然而,你得有能力回头找到真正的经济引擎,否则你总有一天会完蛋。所以,你不能只有热情和某个领域的世界最佳。你必须通过种种方式找到全部三个环节。

    我也开始思考,在别的文化中三环理论会怎么样。这纯粹只是假设,我还不确定其可行性,但也许还有第四环的存在,一个与特定文化相关的环。比如,在某个国家,这第四环可能是你与该国政府的关系,或是人际关系。

    有印度的朋友曾经告诉我,如果在当地有延续几代的个人或家族渊源,这会对企业的发展大有帮助。所以,这或许可以成为第四环。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9: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护核心价值:阴和阳

    问:您说过,长盛不衰的卓越公司能够维持其核心价值,同时又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哪些跨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

    答:我能想起来的公司,有宝洁、强生(Johnson & Johnson)和可口可乐(Coca Cola)。他们的业务遍及全球。

    这个概念其实就是阴阳的概念。一方面是持续性,另一方面是变化;一方面是要保存、维持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要发展的东西;一方面是稳定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是变化的方法、策略和结构。

    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当然我认为这也适用于中国企业),核心价值是不变的,但要根据当地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

    有些公司、机构、大学或者宗教组织常会把传统和价值混为一谈,因而犯错。传统固然重要,但如果把传统看作是价值,那么自我更新能力就会受阻。传统需要变化、演进,而价值是不变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5-1-9 16:56 , Processed in 1.40818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