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iaping4368 于 2020-7-9 10:11 编辑
质量经理养成记(16) SQE篇(四)
供应商审核的经历让我不断的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生产现场,见识多了,经验就丰富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只需要花5分钟时间现场转一圈,不用任何询问,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员工做事的细节就能在心里对供应商质量管理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价。而且评价结果和正式审核结果偏差不大。 我们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北边到了山东、难道深圳南东莞,最多的还是在长三角地区。任职初期我喜欢把出差时间安排在周三至周五,这样工作结束之后就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风情。 在我审核的所有工厂中,评分最高的是常州的一家德资工厂,博士力士乐在中国的液压精密部件的研发生产基地。这家公司构间了一个非常完善周密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流程,而且不管是IE方面的人体工程学还是生产过程中的防错手法,对方都做非常到位,简直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自动化产线的不做介绍,因为做得好的都大同小异。我要分享的是涉及人工作业的部分。 产线手工作业防错。手工作业的工位上有一款14寸的液晶显示屏,里面投放的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和变位工装、工具、料盒上的传感器是联动的。你做到哪一步,屏幕上就会用3D模型显示对应的装配点和要求。员工必须按照屏幕上的指示来操作,否则会触发红灯警报。警报只有当班主管才有权限解除。 分享一下最常见用螺栓锁紧阀块的一个步骤。变位工装复位,把阀块放上去,传感器反馈了重量和变位工装的位置信息,这时候屏幕显示安装面的视图,同时要装配的螺栓孔的位置会有一个红点闪烁,提示你螺栓要在这个位置,然后你取螺栓的时候触发了料盒上的计数感应器,用电动套筒锁紧的时候,对应的扭力值自动传动到系统,判定扭力合格,显示屏上对应的闪烁红点就变绿点。如果不按程序设定的要求和步骤作业,比如说拿错螺栓、前一颗螺栓没锁紧就去拿另一螺栓,螺栓没有全部锁好就去动变位工装。都会触发红灯警报。 其实这样的设置有变态,不给员工按个人喜好自我发挥的空间。但是只要员工适应的这样作业方式,效率是很高的。我在现场呆了一个小时左右,没有遇到红灯警报。如果不是接待人员特意演示违规作业触发红灯,我都会以为这些装置是装样子的。 人体工程学方面,值得借鉴的是,这家里的工厂里面的作业工作台都高度都是可调的,考虑到每个人的身高不同,要保证所有人都能在最合适的站姿下作业。重点介绍一下外观检验台和打磨返修工作台。 外观检验台顶部是多光源的照明,右侧设一块屏幕滚动播放外观缺陷图片,有些工件要求局部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划伤,他们的做法是用对应的塑料卡板靠在工件上锁定待检区域,划伤是否在区域范围内一目了然。 返修打磨工作台底部是栅格状,下设水槽,打磨出来的粉尘会在水槽中沉降,另外有吸风装置抽走扬尘,改善打磨工人的作业环境时,保证了整个车间的清洁。 干净、整洁、有序,只是我在生产现场最直观的感受,包括对方自认为做的最差的金工车间也是如此,虽然用的是普通车床,但是工程师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用薄钢板做成铁屑收集装置,并使用输送带结构把整个车间的铁屑等废料集中收集到废料箱内。整个车间的地板上看不到一片铁屑。 除了生产现场的细节管理让人叹服之外,参观完研发中心后,对方的设计和质量管控的理念我也深感认同。以“零缺陷”为最终目标的PPT介绍什么的我就不说了,就讲几处我亲眼看到的细节给大家分享。 --为了让自己新研发的液压系统能够更好地提升客户的挖掘机产品的工作效能,他们在开发初期买了一台客户的挖掘机进行试验验证,在优化自身系统的同时,向客户提供挖掘机相关结构的优化建议。研发中心边上居然设置了一大片试验场地,我去现场审核时,刚好看到一台龙工的挖掘机在试验场地作业。 --可靠性试验,新采用的产品结构,如液压油缸的活塞、开关等,即便没有相关国家或行业的标准要求,他们也会模拟产品的实际工作状态做可靠性试验。每一个零部件的实际使用寿命他们都有相应的试验数据做支撑。抓住产品薄弱环节的同时,可以避免一些零部件的质量过剩。 --向核心客户群体开放液压系统相关培训课程。为客户设计液压系统和客户培训也是这家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数万RMB一个名额的培训收费标准。分摊高额研发开支的同时,向客户的设计工程师灌输他们的相对先进的设计理念。 审核过程中我一度陷入了尴尬,因为找不出有哪些需要改善的问题。虽然我知道没有任何的现场是完美的,肯定有改善的空间,但是以我当时的学识和经验,我抓不到他们的错处。我提出的每一个关于质量风险管控的问题,他们都能合理的讲解,并向我演示。 在现场审核到对方的防错系统的时候,我甚至提出了一个很无赖的问题,“如果员工恶意破坏,把你的防错传感器弄坏后,故意把坏的零件装上去你们怎么办?”对方的回答是,“单个环节的传感器失效,后面的测试环节能检测出来。如果真的有员工恶意破坏的话,你不觉得报警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 后面我们及时地调整了策划,从原来的审核挑错,变成了虚心求教。由于对方比较重视技术保密,所以我团队里技术工程师提出的问题,对方多以保密为由拒绝回答。我开始充当起技术工程师的“僚机”,以质量风险的角度出发从侧面提问,一直问到技术工程师满意为止。 这次审核的报告不好写,因为除了评分表之外,就没什么内容好提交的。后面我干脆转换了思路,把对方的闪光点整理成PPT回到内部做分享。最终针对这家工厂的审核以相对完美的结局收场了。 不过评分高,不意味着这样的供应商就可以成为好的合作伙伴,合作正式开始没多久就宣告结束了。供应商的合作除了质量这个前提外,还要考虑到成本和交期。这家供应商产品价格是别家的2-3倍,同时交期雷打不动的至少要3个月。虽然质量很好,但是难以接受。停止合作就意味着我失去了去这家工厂继续学习的机会,难免觉得有点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