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友谊的真诚

经理管理技能-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用系统方法学习和研究管理学

    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须对影响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的、系统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管理的可行的基本理论和合理的决策活动。总体的、系统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和学习管理的原理和管理活动。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根据这个定义,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也是一个系统。这样,从管理的角度看,系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系统是一种实体;二是指系统是一种方法或手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在分析和研究管理过程这个系统时,要把握其作为一种实体所具有的如下特征:

(1)整体性。管理过程是由各个管理职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它的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

(2)目的性。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中的各个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以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从而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开放性。管理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但它又是社会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在不断地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而具有开放的特点。

(4)交换性。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管理系统可以转换被管理的各种因素,使管理取得更大的功效。

(5)相互依存性。不仅管理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而且管理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也是相互依存的。

6)控制性。管理过程具有信息反馈的机制,以使各项工作能够及时、准确地被控制而得到有效的管理。

    系统作为一种方法、手段或理论,则要求在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时必须具有整体观点、“开放的”与相对“封闭的”观点、反馈信息的观点、分级观点、等效观点等等有关系统的基本观点。

    学习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也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指导。通过管理过程中管理职能的展开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规律、原理和方法的问题,这是一种对主管人员来说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和学习的方法,而且易学、易懂、易用。因此,学习管理学,绝不能把各项职能工作割裂开来,而应把它们当作整个管理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系统地分析和思考,从而真正认识到作为一个主管人员应该做些什么工作,怎样把工作做好,以及相关的知识有哪些。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管理学发展史概述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自古即有,但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一些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 早期管理活动或实践阶段

     这是指从人类社会产生,人们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有了集体劳动的分工、协作开始,到18世纪这一历史阶段。



□ 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这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一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地观察各种管理的实践活动,对管理活动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认识。


□ 管理理论形成阶段

     这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直到现在这一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经过管理学者们的不断研究、观察和实践,甚至亲自实践,使对管理的科学认识不断丰富和具体,从而对其进行概括和抽象,这才逐渐地形成管理理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才真正蓬勃地兴起。

□ 早期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

    管理的活动或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它是随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而产生的。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大约已超过六千年的历史,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以历史记载的古今中外的管理实践来看,素以世界奇迹著称的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其宏伟的建设规模足以生动证明人类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还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但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历史上伟大的管理实践。

□ 中世纪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公元6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大体上是奴隶社会末期直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社会生产力、商品生产有一定的发展,并产生了所谓的“重商主义”。从管理来看,主要出现两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种是商业行会和手工业行会;一种是厂商组织。



商人在城镇的聚集,很快引起工匠的聚集。因为庄园的人定期到城镇进行贸易,所以工匠发现在那里容易销售产品。同时也感到有相互团结的需要,于是第二种行会形式棗手工业行会在12世纪初在西欧的城镇出现了。每个手工业行会都获得许可证,被授予在特定地区垄断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权利。 厂商组织可以算作是最早的“前店后厂”。为了筹措资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合伙(Partnership)和联合经营(Joint Venture)。二者都是未来公司的前身。在中世纪,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都有很大发展。15世纪世界最大的几家工厂之一的威尼斯兵工厂(Aresenal of Venice),早在当时就采用了流水作业,建立了早期的成本会计制度,并进行了管理的分工,其工厂的管事、指挥、领班和技术顾问全权管理生产,而市议会通过一个委员会来干预工厂的计划、采购、财务事宜。这又是一个管理实践的出色范例,也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的雏型。



□ 管理学理论的萌芽

    中世纪后期,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这时期可以说是欧洲各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经历大变动,大改革的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城市(主要是商业城市)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封建制度中脱胎而出,这期间家庭手工业制占主导地位逐步被工厂制所代替。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其结果是机器动力代替部分人力棗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出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以及工厂制度的发展,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也有很多的实践。许多理论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很多实践者(主要是厂长、经理)则着重总结自己的经验,共同探讨有关管理问题。这些著作和总结,为即将出现的管理运动打下了基础,是研究管理思想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概括起来,其重要意义有三:

①促使人们认识和意识到管理是一门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科学,值得去探索、研究、丰富和发展;

②预见到管理学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③区分了管理的职能与企业(厂商)的职能。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即管理职能、原则;另一类则偏重于管理技术、方法的研究。

□ 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

    这方面的学说散见于当时经济学家的一些著作,这些经济学家及其著作主要有: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1776年);塞缪尔·纽曼及其《政治经济学原理》(1835年);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及其《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及其《工业经济学原理》(1892年);从管理学的观点看,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述还比较零碎、就事论事、缺乏系统化、理论化和概括。大体上说来,所涉及的管理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关于工商关系。

②关于分工的意义及其必然性。劳动的地域分工、劳动的组织分工、劳动的职业分工。

③关于劳动效率与工资的关系。所谓“劳动效率递减等级论”。

④关于管理的职能。

     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具有启蒙作用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其所著《国富论》一书中,分析了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提出了生产合理化的概念。纽曼·马歇尔等人则提出了对厂主(同时也是管理者)的要求:选择厂址、控制财务、进行购销活动、培训工人、分配任务、观察市场动向、富于新思想、开拓市场、具有对采用新发明的判断力等等。

□ 有关具体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方面

(1)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斯威茨认为:“企业简直就是类似于打仗的人类竞争的一种形式”,因此他关于军队管理的概念也适用于任何大型组织的管理,其主要观点如下: ①管理大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是精心的计划工作,规定组织的目标。②管理者应该承认不肯定性,从而按照旨在使不肯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来全面分析与计划。③决策要以科学而不是预感为根据,管理要以分析而不是直觉为根据。

(2)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在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专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他1832年发表的《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一书中,对专业化分工、机器与工具使用、时间研究、批量生产、均衡生产、成本记录等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并且强调要注重人的作用,分析颜色对效率的影响,应鼓励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该书是管理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另外,他发现了电算机的基本原理,发明了手摇台式计算机,解决了繁重的计算工作,因此,有人称巴贝奇是“计算机之父”。

(3)工业革命后的管理实践:苏霍制造厂。人们都知道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蒸汽机成为生产动力从而促进了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管理上的成就。1800年英国博尔顿-瓦特(Boulton & Watt)联合公司所属苏霍制造厂,是最早运用科学管理于制造业的工厂之一。它有科学的工作设计,按更充分地利用机器的要求进行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实行比较切合实际的工资支付办法;有着较完善的记录和成本核算制度。当代出现的许多管理问题,他们都曾遇到过,并努力加以解决。不过那时的管理还没有被系统化为一门科学。

五、管理学的产生与形成

□ 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管理运动”(其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科学管理”)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过程,时间大约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大体上有四五十年的时间。管理运动是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的过程。它为提高效率和生产率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这一运动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主流。但是,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一百年以后的“管理运动”却出现在美国,这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可是,当时的企业管理非常落后,工厂工作时间长、效率低、工资也低,工人缺乏训练,雇主不懂得如何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当时经营管理仍是以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为特点,使得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据文献记载,许多工厂的产量都远远低于其额定生产能力,能达到60%的都很少。

     当时美国规模最大的公司是铁路公司。由于开发西部的客观需要,铁路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由于缺乏管理,问题很多,事故不断,效率极低。19世纪下半叶,《美国铁路杂志》的编辑亨利·普尔(Henry Pool),在分析了美国铁路系统从初创到成熟这一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许多误点和事故的原因后,指出铁路必须进行有效管理。他提出应该通过明确的组织机构系统来进行管理,即设置一套组织分工系统,汇报通讯系统,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便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铁路运行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事故发生。此外,他还提出在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使组织协调,充满团结精神,要采取新的领导方式,以克服旧领导方式中墨守成规与单调刻板的毛病等等。普尔作为一位先驱者为后来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系统管理”等管理理论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对早期管理思想作出了很大贡献。

    工业中存在的问题类似于铁路,企业和公司规模扩大以后,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效率、刺激、行政管理、教育等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倡议发起运动把管理从工程学独立出来发展为一门学科。刚入会不久的年轻人泰罗听了唐纳的发言,随后就和他的同代人提出了一套实际做法、观点和思想方法。这些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



□ 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不幸因眼疾而被迫辍学。1875年,他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当机械工人,他在该厂一直干到1897年,在此期间,由于工作努力,表现突出,很快先后被提升为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制图主任和总工程师,并在业余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在米德瓦尔钢铁厂的实践中,他感到当时的企业管理当局不懂得用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不懂得工作程序、劳动节奏和疲劳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而工人则缺少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适用的工具。这都大大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改进管理,他在米德瓦尔钢铁厂进行各种试验。

    1898—1901年间,又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继续从事管理方面的研究。后来,他取得了一种高速工具钢的专利。1901年后,他更以大部分时间从事咨询、写作和演讲等工作,来宣传他的一套管理理论的“科学管理”,即通常所称的“泰罗制”,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和国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1898年,泰罗受雇于伯利恒钢铁公司期间,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班组大约75名工人中进行的。由于这一研究,改进了操作方法,训练了工人,其结果使生铁块的搬运量提高3倍。铁锹试验首先是系统地研究铲上的负载应为多大问题;其次研究各种材料能够达到标准负载的锹的形状、规格问题,与此同时还研究了各种原料装锹的最好方法的问题。此外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这一研究的结果是非常出色的,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

    综上所述,这些试验集中于“动作”、“工时”的研究;工具、机器、材料和工作环境等标准化研究,并根据这些成果制定了每日比较科学的工作定额和为完成这些定额的标准化工具。

□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泰罗认为,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方法是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所谓第一流的工人,泰罗认为:“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除了那些完全能做好这些工作而不愿做的人”。在制定工作定额时,泰罗是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护较长年限的速度”为标准的。这种速度不是以突击活动或持续紧张为基础,而是以工人能长期维持正常速度为基础。泰罗认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

    泰罗认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他把这叫做是管理当局的首要职责。

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额,泰罗提出了这一原则。这种计件工资制度包含三点内容:

(1)         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或标准;

(2)         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剌激性付酬制度,即计件工资率按完成定额的程度而浮动,例如,如果工人只完成定额的80%,就按80%工资率付酬;如果超过了定额的120%,则按120%工资率付酬;

(3)         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泰罗认为这样做,既能克服消极怠工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工人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在前面介绍的铁锹试验中,每个工人每天的平均搬运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工人每日的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而每吨的搬运费从7.5美分降到3.3美分,对雇主来说,关心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对工人来说,关心的则是工资的提高,所以泰罗认为这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从事协调与合作的基础。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所谓经验工作法是指每个工人用什么方法操作,使用什么工具等,都由他根据自己的或别人的经验来决定。泰罗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科学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及工具;拟定计划并发布指示和命令;比较“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工作。至于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的职能,即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的操作,不得自行改变。

7.实行“职能工长制”

    泰罗主张实行“职能管理”,即将管理的工作予以细分,使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他设计出八个职能工长,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其中四个在计划部门,四个在车间。每个职能工长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在其职能范围内,可以直接向工人发出命令。泰罗认为这种“职能工长制”有三个优点:

(1)         对管理者的培训所花费的时间较少;

(2)         管理者的职责明确,因而可以提高效率;

(3)         由于作业计划已由计划部门拟定,工具与操作方法也已标准化,车间现场的职能工长只需进行指挥监督,因此非熟练技术的工人也可以从事较复杂的工作,从而降低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后来的事实表明,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职能工长的多头领导,容易引起混乱。所以,“职能工长制”没有得到推广。但泰罗的这种职能管理思想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参考。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泰罗等人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必须应用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定和监督权。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原理,以后发展成为管理上的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体制。

    由于泰罗的自身条件、背景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进行“科学管理”研究的方法、效率、思路等,使得其对管理较高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深度也相对地显得不足。而“科学管理”理论或称“泰罗制”也并非泰罗一个人的发明,就像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F.Urwick)所指出的:“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 法约尔及其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法国人,1860年从圣艾帝安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从采矿工程师后任矿井经理直至公司总经理,由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逐渐成为专业管理者,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

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的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这六种基本活动是:①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活动);

②商业活动(指购买、销售、交换等活动);

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和运用);

④安全活动(指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等活动);

⑤会计活动(指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等);

⑥管理活动(其中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职能活动)。

在这六种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的,其他五项属于企业的活动也需要管理。

2.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法约尔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归纳出简明的14条管理原则。

(1)分工。他认为这不仅是经济学家研究有效地使用劳动力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各种机构、团体、组织中进行管理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工作。

(2)职权与职责。他认为职权是发号施令的权力和要求服从的威望。职权与职责是相互联系的,在行使职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都是组织上的缺陷。

(3)纪律。纪律是管理所必须的,是对协定的尊重。这些协定以达到服从、专心、干劲,以及尊重人的仪表为目的。就是说组织内所有成员通过各方所达成的协议对自己在组织内的行为进行控制,它对企业的成功与否极为重要,要尽可能做到严明、公正。

(4)统一指挥。指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5)统一领导。指一个组织,对于目标相同的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一个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即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不能超越组织的利益。当二者不一致时,主管人员必须想办法使他们一致起来。

(7)个人报酬。报酬与支付的方式要公平,给雇员和雇主以最大可能的满足。

(8)集中化。这主要指权力的集中或分散的程度问题。要根据各种情况,包括组织的性质、人员的能力等,来决定“产生全面的最大收益”的那种集中程度。

(9)等级链。指管理机构中,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这既是执行权力的线路,也是信息传递的渠道。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地违反它。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延误,法约尔设计出一种“跳板”,也叫“法约尔桥”(Fayol bridge)。

(10)秩序。指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应该规定其各自的岗位,“人皆有位,人称其职”。

(11)公正。主管人员对其下属仁慈、公平,就可能使其下属对上级表现出热心和忠诚。

(12)保持人员的稳定。如果人员不断变动,工作将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13)首创精神。这是提高组织内各级人员工作热情的主要源泉。

(14)团结精神。指必须注意保持和维护每一集体中团结、协作、融洽的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法约尔强调指出,以上14条原则在管理工作中不是死板和绝对的东西,这里全部是尺度问题。在同样的条件下,几乎从不两次使用同一原则来处理事情,应当注意各种可变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是灵活的,是可以适应于一切需要的,但其真正的本质在于懂得如何运用它们。这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也即“分寸”)。

  法约尔认为,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可以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里,然后在车间里得到。为此,他提出了一套比较全面的管理理论,首次指出管理理论具有普遍性,可以用于各个组织之中,他把管理视为一门科学。提出在学校设置这门课程,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宣传、普及和传授管理知识。

综上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其中特别是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管理原则的描述,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是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是伟大的管理教育家,后人称他为“管理过程之父”。

□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宗教学都有广泛的兴趣。他在管理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这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一书中。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也认识到个人魅力对领导作用的重要性。他所讲的“理想的”,不是指最合乎需要,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最合理的组织形式。之所以是“理想的”,因为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明确的分工

即每个职位的权力和义务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人员按职业专业化进行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组织内的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

人员的任用要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来实行。

4.职业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以及办事程序。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只是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这种公正不倚的态度,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而且适用于组织与外界的关系。

    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各种管理工作及当时日益增多的各种大型组织,如教会、国家机构、军队、政党、经济企业和各种团体。韦伯的这一理论,对泰罗、法约尔的理论是一种补充,对后来的管理学家们,尤其是组织理论学家则有很大的影响,他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 巴纳德的自觉协作活动系统

    切斯特·巴纳德是美国的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他在组织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组织是一个由人们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各种活动的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每个人在克服其生理、心理、物质和社会的限制时,必须自觉地进行协作。组织就是这种自觉协作活动的一个系统,这种系统能否长期存在、发展,则决定于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各个人的协作固然可以通过命令和指挥形式来实现,但只有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个人才会承认这种命令的权威而接受命令:

①个人理解这个命令。

②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

③个人认为这个命令同自己的个人利益是符合的。

④个人有执行这个命令的能力。

他还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指出正式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无论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同时巴纳德还指出,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一种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从而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它的活动对正式组织有双重作用,既有不利的影响,但又可能促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提高。巴纳德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称之为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 雨果·孟斯特伯格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雨果·孟斯特伯格是德国人,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专业是心理学和医学,但对实验心理学却很感兴趣,以后更把兴趣转向了心理学在工业中的运用。1912年他在《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中强调说明了他的目标在于发现:

(1)每个人的心理特性和他适于做什么工作。

(2)处于什么心理状态下才能使每个人能达到最高效率。

(3)用什么样的方式刺激、诱导人们进行生产以达到最满意的产量或最高效率。

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并指出了心理学在许多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因而使心理学进入了产业界。在每一个课题上,他都指出了心理学的应用如何有助于绩效的增加。到他去世时,工业心理学已经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了。

□ 梅约及其霍桑试验

乔治·埃尔顿·梅约,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由梅约负责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Hawthorne Experiment),即在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为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试验,由此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试验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1924?927年)。该试验是选择一批工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先后改变工场照明强度,让工人在不同照明强度下工作;另一组为“控制组”,工人在照明度始终维持不变的条件下工作。试验者希望通过试验得出照明度对生产率的影响,但试验结果发现,照明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个试验似乎以失败告终。但这个试验得出了两条结论:

(1)工场的照明只是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一项微不足道的因素;  

(2)由于牵涉因素太多,难以控制,且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足以影响试验结果,故照明对产量的影响无法准确测量。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旨在试验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通过材料供应、工作方法、工作时间、劳动条件、工资、管理作风与方式等各个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实验,发现无论各个因素如何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其他因素对生产率也没有特别的影响,而似乎是由于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工人工作态度也有所变化,因而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两年内他们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全公司范围的普查与访问,调查了2万多人次,发现所得结论与上述试验所得相同,即“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于是研究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以集体计件工资制刺激,企图形成“快手”对“慢手”的压力以提高效率。公司当局给他们规定的产量标准是焊合7312个接点,但他们完成的只有6000—6600个接点。试验发现,工人既不会为超定额而充当“快手”,也不会因完不成定额而成“慢手”,当他们达到他们自认为是“过得去”的产量时就会自动松懈下来。其原因是,生产小组无形中形成默契的行为规范,即工作不要做得太多,否则就是“害人精”;工作不要做得太少,否则就是“懒惰鬼”;不应当告诉监工任何会损害同伴的事,否则就是“告密者”;不应当企图对别人保持距离或多管闲事;不应当过分喧嚷,自以为是和热心领导等等。根本原因则有三:一是怕标准再度提高;二是怕失业;三是为保护速度慢的同伴。这一阶段的试验,还发现了“霍桑效应”,即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足以导致较佳的成绩,至少在初始阶段是如此。

    通过四个阶段历时近8年的霍桑试验,梅约等人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这个结论的获得是相当有意义的,这对“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对工人的影响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修正。

根据霍桑试验,梅约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作为复杂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这是很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同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而士气的高低,则取决于社会因素特别是人群关系对工人的满足程度,即他的工作是否被上级、同伴和社会所承认。满足程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所以,领导的职责在于提高士气,善于倾听和沟通下属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这样就可以解决劳资之间乃至整个“工业文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效率。梅约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的问世,开辟了管理和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并且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更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学,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特别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行为科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

(2)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

(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

(4)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从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的研究到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乃至管理社会学(即工效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不仅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而且在实际的管理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发展中其自身也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也扩展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又一广阔的领域。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科学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为解决国防需要而产生“运筹学”(Operational Research,缩写为OR),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例如:统计判断、线性规划、排队论、博弈论、统筹法、模拟法、系统分析等。这些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就产生了“管理科学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一系列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行为科学平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渊源来看,“管理科学”是泰罗科学管理的继续和发展,因为它的主要目标也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但它的研究范围已远远不是泰罗时代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研究”,而是面向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并且它所采用的现代科技手段也是泰罗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经理的交往礼仪
一、介绍


   介绍和被介绍是社交中常见而重要的一环。介绍的规格虽不必严格遵守,但了解这些礼节就等于掌握了一把通往社交之门的钥匙。特别是对企业家来,经常需要与生人打交道,了解了这些礼节就能帮助他更好地进行社交活动。


正式介绍


   在较为正式、庄重的场合,有两条通行的介绍规则:其一是把年轻的人介绍给年长的人;其二是把男性介绍给女性。在介绍过程中,先提某人的名字是对此人的一种敬意。比如,要把一位约翰介绍给一个玛丽的女性,就可以这样介绍:“约翰,让我把玛丽介绍给你好吗?”然后给双方作介绍:“这位是玛丽,这位是约翰。”假若女方是你的妻子,那你就先介绍对方,后介绍自己的妻子,这样才能不失礼节。再如,把一位年纪较轻的女同志介绍给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则不论性别,均应先提这位长辈,可以这样说:“王老师,我很荣幸能介绍约翰来见您。”在介绍时,还可附加简短的说明,比如职称、职务、学位、爱好和特长等等。这种介绍方式等于给双方提示了开始交谈的话题。如果介绍人能找出被介绍的双方某些共同点就更好不过了。如甲和乙的弟弟是同学,甲和乙是相距多少届的校友等等,这样无疑会使初识的交谈更加顺利。


非正式介绍


  如果是在一般的、非正式的场合,则不必过于拘泥礼节,假若大家又都是年轻人,就更应以自然、轻松、愉快为宗旨。介绍人说一句:“我来介绍一下”,然后即作简单的介绍,也不必过于讲究先介绍谁、后介绍谁的规则。最简单的方式恐怕莫过于直接报出被介绍者各自的姓名。也不妨加上“这位是”、“这就是”之类的话以加强语气,使被介绍人感到亲切和自然。在把一个朋友向众人作介绍时,说句“诸位,这位是玛丽”也就可以了。


  在非正式的聚会上,你可采取一种“随机”的方式为朋友作介绍:“约翰,你认识玛丽吗?”“约翰,你见过玛丽了吗?”然后把约翰引见给玛丽。即便约翰是你的好友,也不应在作介绍时过于随便:“约翰,过来见见玛丽。”或者,“约翰,过来和玛丽握握手。”这种介绍让人听起来觉得缺乏友善和礼貌。在聚会中,友好、愉快的气氛比什么都重要。作介绍时,一般不要称其中某人为“我的朋友”,因为这似乎暗示另外一个人不是你的朋友,显得不友善,也不礼貌。除非特殊情况,人们一般都不习惯毛遂自荐,主动地自报姓名。如果你想知道某人的名字,最好是先找个第三者问一问:“那位穿西装的是谁呀?”其后在你和这位穿西装的玛丽见面时就可以说:“你好,玛丽。”无论如何不要莽撞地问人家:“你叫什么名字?”这显得唐突。如果万不得己也应说得婉转一点:“对不起,不知该怎么称呼您?”


自我介绍


  有时为了某事需要结识某人,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你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自我介绍:“我叫约翰,我们曾在广州见过一面。”或者是:“你是玛丽吧,我是约翰,你弟弟的朋友。”如果能找出你和对方的某种联系作为介绍时的简注,这固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是素昧平生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你能彬彬有礼,对方自然也会以礼相待。”


在介绍时如何应对


  当介绍人作了介绍以后,被介绍的双方就应互相问候:“你好。”如果在“你好”之后再重复一遍对方的姓名或称谓,则更不失为一种亲切而礼貌的反应。对于长者或有名望的人,重复对其带有敬意的称谓无疑会使对方感到愉快。如果由你负责出面组织一个聚会,届时你就应站在门口欢迎来客。如果是正式一点的私人聚会,女主人则应站在门口,男主人站在她旁边,两人均须与每一位来客握手问候。按现代西方礼节,当一位妇女走进房内,在座的男子应起立为礼。但若在座之中也有妇女的话,则此礼可免,这时只需男女主人和其家人起身迎客就行了。一般来讲,男子应等女子入座后自己再就座。如果有位女子走过来和某男子交谈,他就应站起来说话。但如果是在某种公共场所,如剧院、餐馆等也不必过于讲究这种礼节,以免影响别人。


用好交际的称呼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如果把交际语言比喻成浩浩荡荡的大军,那么称呼语便是这支大军的先锋官,没见哪个人不打招呼就说话的。然而仅仅有称呼也不行,还要看你的称呼是否合适,因为人们对称呼的恰当与否,一般来说都很敏感。尤其是初交者,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这次交际的成败。可见称呼语的使用是很重要的。那么,到底在交往中派出什么样的“先锋官”才恰到好处呢?


怎样避免称呼的“张冠李戴”


  在交际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慰问、会客、迎送等人们接触不多而时间又比较短暂的场合中,容易发生把称呼弄错的张冠李戴现象。这样不仅失礼、令人尴尬,有时还会影响交际效果。如何避免张冠李戴呢?


1.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


  交际刚开始时,一般双方都要互相介绍,但比较简略,速度也快,印象难以深刻。因此事先要对会见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人物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经过介绍后,印象就比较深刻。必要时,在入室落座或会谈、就餐前,再做一次详细介绍。有条件的,交换名片则更理想。


2.注意观察对方的特征,掌握记忆方法


  介绍,要留意观察被介绍者的服饰、体态、语调、动作等,特别注意突出特征或个性特征。对统一着装的人,要格外注意观察高、矮、胖、瘦、脸形、戴不戴眼镜等。


3.注意掌握主要人物

   在人员较多,一下难以全部记住时,要首先注意了解和熟悉主要对象 (带队的负责人)和与自己对等的对象(指单位、所从事的业务、职务、级别与自己相同者)。现在,一般都不太讲究主客、主从关系的礼节,单从行止、座位的位置上判断是不准确的。如有的人把来客中的司机当成了经理,弄得经理很难堪。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交谈


  交谈是人们传递信息和情感、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的一种方式,但在交谈中想把话说好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使交谈起到上述的媒介作用,你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谈技巧。


交谈的话题


   与人谈话最困难的,就是应讲什么话题。一般人在交际场中,第一句交谈是最不容易的。因为你不熟悉对方,不知道你的性格、嗜好和品性,又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作了解或考虑,而又不宜冒昧地提出特殊话题。这时就地取材,似乎比较简单适休,即按照当时的环境觅取话题。如果相遇地点在朋友的家里,或是在朋友的喜筵上,那么对方和主人的关系可以作为第一句。比如说:“听说您和某先生是老同学?”或是说:“您和某先生是同事?”如此一来,无论问得对不对,总可引起对方的话题。问得对的,可依原意急转直下,猜得不对的,根据对方的解释又可顺水推舟,在对方的生活上畅谈下去。如:“今天的客人真不少!”虽是老套,但可以引起其它的话题。赞美一样东西常常也是一种最稳当得体的开头话。如赞美主人家的花养得好之类。


交谈的技巧

  如果你能和任何人持续谈上10分钟并使对方发生兴趣,你便是很好的交际人物了。不过不论难易,总要设法打通这难关。常见许多人因为对于对方的事业毫无认识而相对默然,这是很痛苦的。其实如果肯略下功夫,这种不幸情形就可减少,甚至于做个不错的交际家也并非难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是一句老话,直到现在仍然适用,所以企业家要充实自己的知识。


交谈的礼节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谈话时切忌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yin*h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对方长得胖、身体壮、保养得好之类的话。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东道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等等,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你喜欢这里的风景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会见


会见技巧


企业家经常有会见活动。既讲究实在,又讲究艺术,才能够取得会见的最佳效果。下面介绍一些会见要诀:


(1)问候时最好点名道姓。迈进会客室的门,你的第一句话可能是:“你好,见到你很高兴。”但这却不如说:“王经理,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据测,后者比前者要热情得多。


(2)若对方没请你坐下,你最好站着。坐下后不应掏烟,如对方请你抽烟,你应说:“谢谢。”请记住,切莫把烟灰和火柴头弄到地板上,那是很不得体的。


(3)请不要急于出示你随身带的资料、书信或礼物。只有在你提及了这些东西,并已引起对方兴趣时,才是出示他们的最好时机。另外,你得事先准备好,当对方询问你所携带资料中的有关问题时,你应给予详细的解释或说明。


(4)主动开始谈话,珍惜会见时间。尽管对方已经了解到你的一些情况和来访目的,你仍有必要主动开口。你可再次对某些问题进行强调和说明。这不仅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是礼貌的需要。


(5)保持相应的热情。在谈话时,你若对某一问题没有倾注足够的热情,那么,对方会马上失去谈这个问题的兴趣。


(6)当愤怒难以抑制时,应提早结束会见。愤怒会使你失去理解他人和控制自己的客观尺度。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7)学会听的艺术。听有两个要求,首先要给对方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要听“听话听音”。如对方首先讲话,你不可打断对方。应做好准备,以便利用恰当的时机给对方以响应,鼓励对方讲下去。


不能够认真聆听别人谈话的人,也就不能够“听话听音”,更不能机警、巧妙地回答对方的问题。记住:不论是社交场合,还是在工作中,善于听乃是一个人应有的素养。


(8)避免不良的动作和姿态。玩弄手中的小东西,用手不时地理头发、搅舌头,清牙齿,掏耳朵,盯视指甲、天花板或对方身后的字画等,这些动作都有失风度。


也不应忘记自己的身份去故作姿态,卖弄亲近:“咱俩无话不谈,要是对别人,我才不提这个呢!”俚话和粗话更应避免。


(9)要诚实、坦率,又有节制。若在一件小事上做假,很可能使你的整个努力付诸东流。对方一旦怀疑你不诚实,你的各种不同凡响的作为都将黯然失色。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因此,你可以坦率地谈起或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过失。在评论第三者时不应失去体量他人的气度,无节制地使用尖刻语言只会让人疑心:“谁知哪一天,他也许会在背后这样说我呢。”


(10)要善于“理乱麻”,学会清楚地表达。善于表达使人终生受益。讲话不会概括的人,常常引起人们的反感:叙事没有重点,思维头绪混乱的人,常常迫使人们尽量回避他。一般来说,你若从没有担心过别人会对你的话产生反感,就意味着你已引起他人的反感了。


(11) 注意衣着和发式。第一次见面就给人一种不整洁的印象,往往会给你的自我表白投下阴影。平时不修边幅的企业家,在会见前应问问懂行的人,让他根据你的年龄、体形、职业及季节等因素设计一下你的衣着和发式。


(12)如果对方资历比你浅,学识比较低,你应格外留心自我优越感的外露。当你介绍了自己令人羡慕的学位职称等情况后,对方也得谈到他的相应情况。为了避免对方自愧不如,在介绍自己时你应该谨慎一些。对对方可以表示赞佩。过度的关心和说教应该避免,要表现出诚意和合作精神。


(13)会见结束时,不要忘记带走你的帽子、手套、公事包等东西。告别语应适当简练,克制自己不要在临出门时又引出新的话题,因为没有理由认为告别才是会见的高潮。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话的姿态

  姿势是内心状态的外部表现,完全依你自己的情绪、感觉与兴趣而定,一个从内心所发出来的姿态,不知要比一千条规则所指示的好得多少倍。姿势不是衣服,你可以根据你的欲望加以改变,而且得由你的内心感觉,才可以表现出来。因为姿势是内心的表现,所以你如果坚持要训练成为一种模型,那不但单调,而且是可笑的举动。有些人在说话越高越响的时候,常把两手高举着。真情愈流露,动作和姿态也愈显得自然。有时因心情快乐,便把两手在空中挥动,有时因心情悲苦,忍不住握着拳头,紧紧地靠在自己的胸前;而当愤怒的时候,更不免举拳猛击,但是这种动作和表现姿态,都是以自然和灵活为要素。


  除了演说的时候,大部分的谈话,总是有机会可以坐下来的。关于坐的问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有的人喜欢坐在人们的中间,让大家围坐在自己的身边。有的喜欢坐在会场的角落,不让大家能够清楚地瞧着自己,有的喜欢坐在听众的外围,主要用意是不让人家能看得仔细。其实,坐位最好是对着听众,让大家可以瞧得清清楚楚。但是你如果要坐的话,应该把坐位选择在听众的中间,使人们都能清楚地瞧见你。不过坐的时候,姿势要自然,而且保持端正,切不可斜靠在椅中。有的盘起腿,有的把手臂搁在椅背上,这些都是引人轻视的动作,必须加以注意。


  一个人在发表意见时,对于手的安放问题,确也值得留心。究竟两只手应该怎么处置呢?倘若可能的话,最好是忘掉它们,让它们自然地垂直在身体的两边。不过万一你觉得它们讨厌,而觉得有些累赘,不妨把双手插在衣袋里,或是放在背后。总之一句话,必须使你的情绪安静,绝不可过度注意两手会妨碍你的动作,更不必顾虑听众会留意到你手的位置。手的位置是演说者不必多加留意的问题,你应当集中注意于真情的流露,而两手却是帮助你的真情流露的工具。这工具愈放得适当,在需要应用它们的时候,就可以立刻派上用场。不过你不要学习那种下流人,故意把手交叉在胸前,更不可勉强扶在讲桌上,这样使你的身体不能自由行动了。如果两手故意去玩弄自己的衣服,那更会使听众转移注意,实在是一种愚拙的行动。


我们的理论虽不能奉为金科玉律,但下面几条原则是应当注意的:


①不要重复姿势,无论任何一种姿势,重复了总会令人觉得乏味;


②做手势的时候,不要只从肘部做起,这样会使人感觉得你的手势不自然;


③不要把姿势结束的太快。譬如当你伸出手指指向前面,这种姿势是帮助你说话的语气,那么你绝不可立刻把手缩回,最好等到说完了一句话以后,才缩回那手臂。


④想保持姿势的自然,是必然练习的;而这种练习,却应下苦心;也许在练习时有些觉得勉强,但经过多日后,便可以渐渐成为自然了。


⑤你得注意,勿让你的动作或姿势,减低听众对你说话的注意力;许多人的动作过火,而使听众反多注意于他的动作上去了。


说话的态度是谈话技巧的基本原则,态度不是指着你的行动,而是指着说话的本身,因此你必须留心自己的话有什么应注意的地方。当你跟别人闲谈的时候,根本用不着要装成十分正经的态度,只要一切任其自然就好了。


你要使说话态度自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位讲师,你的说话,正和对一般学员讲解一样,别人只会尊敬你的意见,不必有什么恐惧,更不必担心什么,自己心坎的思想就让它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说话方式一定可以非常自然的。


许多人学鸟叫声学得十分逼真,几乎使你听不出那是人模仿出来的,却总无法令你感动,但是如果听到树上的鸟叫声,立刻会令你感动,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这就是因为自然和不自然的分别了。你能激动自己的情绪,使说话自然流露出来,那么你的说话,一定可以格外动听。


你曾否留心过,如果有人把一种主要的意见,用诚挚而易令人感动的语气,对你说出来,你的心里就不易产生相反的意见,因此,如果你预备给人一个的好印象并使人赞同,请记住,激起人的感情,比引起人的思考更为有效。


“肢体动作”也是一种语言。从你在别人眼中出现,一直到你开口之前,这一段时间,你都在说着话,只是并非用口来说。在你开口之前,你的眼睛、你的动作、你的全身都在表现某种意思,这些你所表现的东西,会使人准备听你说话,或是不想听你说话,使人对你发生敬意或是产生恶感,所以在开口之前的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在你开口之前,你必须用你身体全部,向听的人,传达你对他们的敬意与好感,暗示出你所要说的话的重要性,和它基本的色调。这不只是在演说的时候要如此,在平时说话的时候也是这样。即使在闲谈的时候,在朋友们的客厅里,坐着的你忽然站起来,或者把你的座位向对方移近一点,或者在众人之中,选择一个良好的位置;或者突然采取一个不寻常的姿势,只要你做得自然得体,对你的言语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的手是最会说话的了。我们不必每一句话都配上手势,因手势做得太多,会使人觉得不自然。可是在重要的地方,配上适当的手势,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如果能够使人在听你讲话的时候,不但有得听,而且还有得看,那你几乎可以不必担心对方的注意力,会从你的身上游离开。


有位评论家说:“大家都爱说自己受理智的支配,其实整个世界,都可以被感情所转移的。”如果一个人只是竭力装得严谨和敏锐,那他一定失败无疑;但是倘若他的话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就不会失败了。不管他在讲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或是个人的旅行杂谈,只要他感到心里确有一番非说不可的话,那他的话,就会像火一般的炙热了。具有恳切和热诚的人,他影响对方的力量之大,像膨胀的蒸气一样,即使他在修辞上犯了多少错误,也不会惨败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写过下面一段话:“动作好像是跟着感觉的,但实际上动作和感觉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我们直接用意志去纠正动作,也就是间接去纠正了感觉。例如我们失掉了愉快,唯一的恢复方法,便是快活地坐起来,主动说话,愉快就似乎已经和我们同在一处了。如果这办法还不能达到效果,那便不再有别的方法了。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勇敢时,我们就会真得变成很勇敢。用我们整个意志去达到目的,是用你的勇敢去代替惧怕的最好方法。不过,你必须先准备好一切动作,否则恐将仍旧不易生效。假使你要讲一些话,在充分想了后,就该立刻走出来,先作半分钟的深呼吸,因为多吸一些氧气,可以增加不少勇气。你吸足了气,你便能支持住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话的禁忌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随便便说人家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私非你所详悉的。你若冒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就会颠倒是非,混乱黑白。说了就收不回来,事后你完全明白了真相时,你还能更正吗?


你对一个朋友说:“M先生借了N先生的钱不肯还,真是岂有此理。”其实这话是从N先生方面听来的,他当然把自己说得头头是道,因为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明白了人类的弱点,你就不会诋毁M先生,因为你若有机会见到于某,他也许会告诉你,他虽借了N先生一笔钱,但有一张房契押在M先生手里,因房租跌价,到期款未还清,只好延长押期,而N先生则急于拿回现款,M先生一则无法立刻清付,再则借据声明若房租因环境关系而减租时,得延长押期,至N先生将该款全数收回为止,所以不能说他赖债,由此看来,双方皆有理。


人际关系大半是如此复杂,若不知内幕,就不宜胡说乱道。社会上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世间不知多少悲剧由此而生。你虽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短处,也许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恶果,而恶果滋长到如何程度,有时非你所能预料的。总之这种作法对你无益,对人有损。要是有人向你说某某人的短处的时候,你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谈论别人,不可就片面的观察便在背后批评别人,除非这是好的批评。说一个坏人的好处,旁人听了最多以为你是无知。把一个好人说坏了,那就不仅是道德的问题了。


日常许多事情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拿友谊去争辩取胜的。而你却偏偏如此做,好像你的精神和时间都不值一钱,更不要说到感情的损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虚心地,不存半点成见,在某一个问题上专程讨论之外,一切的争辩都应该避免,即使这是一个学术性的争辩,也不必以为这种争辩就是发扬文化的精神。


哲学论争了二千余年,至今胜负未分;心理学的争辩也至少有几百年,现在仍然不分高下,你可以著书发表你的主张,但是不可在谈话中句句争辩。才智是可敬佩的,但不是好胜。而且,你应该听过大智若愚的话吧!修养高深的人,决不肯与人计较的。


你爱和人争辩,是否你以为可以用理论压倒对方,就会给你很大的利益呢?你定会明白,你必不会压倒对方。即使对方表面屈服了,心里也会不平,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的,但害处却多了。好争论辩首先会使你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对你产生反感,第二会使你很容易犯下专挑剔别人错误的恶习,第三它使你积久变成骄傲,第四,你将因此失掉一切朋友。


请从体育上所谓“动员精神”做起吧,输了,不必引为可耻。然后,竭力去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好胜是大多数人的弱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的,所以一切的争辩是无益的。谈话的艺术就是警告你怎样游出了这愚蠢的漩涡,更清醒地去应付一切。如果能够常常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必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张的,就会很容易得人拥护,不必把精神花在无益的争辩上。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方法来获取。如果你想借某一问题来增加你的学识,就应该虚心请教,绝不可借助争辩。记着吧:争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战争。


用质问式的语气来谈话,是最易伤感情的。我看见许多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恶,都是由于一方面喜欢以质问式的态度来与对方谈话所致。有这种习惯的人,多半心胸狭窄、好吹毛求疵、或脾气乖癖、或自大好胜、或患心理上的虐待狂,以使人受苦为乐,所以就在谈话上,也把他的品格表现出来。


除非遇到辩论的场面,否则质问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觉得意见不对,你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见说出,何必一定先来个质问,使对方难堪呢?有些人爱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错误,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向对方的精神打了一拳,然后再向他解释一样,这不必要的一拳,足以破坏双方的情感。被质问的人往往会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了很大的打击,如果他也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必然恼羞成怒,而激起了剧烈的争辩。


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须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子,借逞一时之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你不想别人损害你的尊严,你也不可损害别人的自尊心,甚至于你的儿子或者下属,如果有不之处,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可以向他们解释,但方法态度要来得真诚大方。质问是不适宜的,如果你想获得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竞争的场合中,越不可用质问的方法。当对方为你的质问所窘迫时,他虽然形势已趋失败,但他必怀恨在心,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地得到胜利。虽然在朋友中,偶然以质问来取笑是可以的,不过不可用得太多,更不可使之成为习惯。倘若你专用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而反被对方以更大的理由把你压倒时,你将会丢脸。以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向前冲得太猛,站不牢而摔倒时,伤得当然更为厉害。不侵害别人,就是保卫自己,你轻易地进攻别人,如果估计失当,必然惨败!


人们做错事,或做了件吃亏的事,只要是他自动告诉你,他可能还会坦白地承认错误,倘若是由你指出,那么他必有种种的理由为他的错误辩护。你可以在你的朋友或家人当中试试看,无论是极小的疏忽或错误,没有几个人能在一经指正之后就坦率地,不为自己解释一番而承认的。便是父对子,兄对弟,或雇主对部属,甚而对知己朋友,也有互相纠正的义务。所以绝对不批评别人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怎样批评。


纠正别人,要具有极大的同情心,这样你不仅不会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对别人犯错的原因也必定加以谅解。你要时常有意和他站在一边,而不是和他对敌。说话要温和,不可用刺激的,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弄错了!”这种说法是无人可以忍受的,无论父亲对儿子,雇主对下属,后者虽慑于前者的威势,但心里仍旧不会服气的。说话时先要表示同情对方错误的原因,使对方减少害怕,然后再用温和的方法指出错误来。指正时话说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两句使对方明白了,就可转到别的地方,不可噜嗦不绝,使对方陷于窘境,导致反感。


对方所有不妥当部分,固须加以指正,但妥当部分须加以赞扬,受者因你的公平就易于心悦诚服。想要改变对方的主张时,最好能设法使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给他,使他觉得是他自己修正,而不是由于你的批评。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过失,站在朋友的立场,你应当给予恳切正确的指正,而不是严厉的责问,使他知过而改。纠正对方时,最好用请教式的语气,用命令的口吻则效果不好。“你不应该用红色!”就不如说:“你觉得不用红色是否会好看一点呢?”用声东击西的方法,以保存或激励对方的自尊心。


你自己有兴趣,是否别人也会发生兴趣呢?有些人喜欢絮絮不休地说他自己从前在学校的情形;说者津津有味,却不会想到对方可能会感到难过,因为他既非你的同学,脑中毫无你的学校生活印象,最可怕的,无过于把打麻将的情形告诉别人了,凡喜欢打麻将的人,大概都有这一副记忆力,至少是记忆麻将牌的本领。他可以把自己手上的牌,上下两家的出牌次序,以及自己的如何获得胜利记得烂熟,一丝不苟地对你背出来,这是使人惊佩的,却同时也使人讨厌的。


人们最高兴的就是谈自己的事情,而对于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不关心。自己对感兴趣的事,不仅难引起别人的共鸣,而且还觉得好笑。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说时是很高兴的。但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高兴吗?谁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不会叫的才怪哪!所以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的,别人不一定有同感。


爱自夸的人是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的,因为他自视甚高,轻视一切,不大理会别人的意见,只会自己吹牛,他只想找奉承和听从他的群众,不是朋友,于是朋友们都避之唯恐不及了。他常自以为是最有本领的人,如果他做生意,他觉得没人比得上他,如果他是艺术家,就自以为是一代的大师。要是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就会觉得只有他才能救世界、救人类。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你自己若具真实本领,那么赞美的话应该出自别人的口,自吹自擂,其实是自己丢脸而已。凡有修养的人必不随便说及自己,更不会自夸。你应该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清清楚楚的。


请你不必自己吹擂,与其自夸,不如表示谦逊,也许你自以为伟大,但别人不一定同意,自己捧自己,决不能捧得太高的。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为自己吹擂,纵使你平日备受崇敬,听了这话反而会令人对你反感的。世间没有一件足以向人夸耀的事情,自己不吹擂时,别人还会来称颂,自己说了,人家反瞧不起了。


千万不要故意与人为难,有的人专门喜欢表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如果你说这是黑的,他就硬说是白的;但是如果下一次你也说这是白的,他就又反过来说它是黑的了。这种处处故意表示与别人看法不同的人,和处处随声附和的人,一样都是不老实的,被人看不起,甚至惹人憎恶的不忠实的人。口才是帮助你待人处世的一种方法,没有人愿意作一个口才很好,而到处不受欢迎的人。不要为了表现你的口才,而到处逞能,惹人憎厌,口才一定要正确而灵活地表现。


听了对方说话之后,发现其中有一点自己不大同意,立刻就提出异议,而对方一听,就也立刻以为自己的意见全被否定了,这当然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我们一定要记得预先说明那一点,或者那几方面,自己是完全同意的,然后指出自己与对方意见不同的只限于某一点。这样,对方很容易地就接受了你的批评或修正,因为他知道双方对于主要部分的意见仍是完全一致的。即使你所不同意的是对方意见的主要方面,但是你最好仍能预先表示对方意见中你所同意的各点,即使它是最不重要的一点。这并没有什么不老实的地方,因为你并没有作违心之论。你之所以要这样作,是为了缓和一下谈话的空气。


不要令人认为你抹杀了他的一切,而且一点也不承认他的好处,这样就可以使谈话很融洽地进行下去了。无论你的意见和对方的意见距离多远,冲突多厉害,我们要表现出一切都可以互相商量,并且相信无论怎样艰难,大家都可以获得比较接近的看法。任何事都可以谈,但是在浩渺无边到处都可以航行的大海里,也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避免。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因为这是一种不老实的自欺欺人的行为。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没有人要求你作一个百科全书。即使一个最有学问的人,也必有不知之事。所以,坦白地承认你对于某些事情的无知,这决不是一种耻辱。相反的,这是使别人对你的谈话,认为有值得考虑的价值,没有虚矫,没有吹牛。


总之,不要对陌生人夸耀你的私生活,例如你个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者总向人说自己的儿子怎么怎么了不起。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场合把朋友们的缺点和失败当作谈话的资料,不要老是重复同样的话题,不要到处诉苦和发牢骚,诉苦和发牢骚并不是争取同情的良好方法;做人的基本态度,亦应该是这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话的素材


言语是以生活为内容,有生活,就有谈话的内容;生活内容丰富,谈话的内容自然也比较丰富。因此,你对于你的国家、社会、朋友、亲属、以及同事等等,都要经常注意而且关心。你对于所见所闻,都要去研究一通,尽量地去了解它们的意义,而不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地让它们在眼前在耳旁溜过。你要随时都在计划、安排、改进你的生活,而不是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和国家大事、社会人群息息相关,而不是安于作一个井底蛙,对于身外事都不闻不问呢?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遇事认真、兴致勃勃的人,那你就和“口才”的距离不远了。即使你现在还是一个不大会说话的人,你已经具备了大批的本钱。如果不是呢?那你就需要下决心和努力了。


在你看报纸的时候,拿一支红蓝铅笔,把每天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见的好文章勾起来。要是能剪下来就更好。每天只要两条,两个星期之后,你便记得不少有趣的新闻了。在你看杂志或书籍的时候,每天只要能够记住其中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用红蓝铅笔,在那句话旁边画上线,若能抄在你的日记本上或是笔记本上那就更好。开始时不要贪多,否则不几天,你就会放弃了。如果你每天不停地记一两句下去,两三个月后,你就会发觉你的思想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谈话的时候,很容易地就想起它们,或者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加以发挥。这些有意义的话,随时随地都会跳出来,帮助你或排除你的困难。在听演讲时,在听别人谈话时,随时都可以遇见表现人类智慧的警句或是谚语。把这些记在心中,抄在纸上,久而久之,你谈话的题材和资料就越来越丰富了,你的口才就越来越纯熟了,甚至可以出口成章,随便说什么都可以有条有理。


为提高我们的口才能力,在此举几个常常利用的话:


①无论何时都不要拒绝工作中间的细小事情,因为伟大的事情是由细小的事情构成的。


②爱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爱他的将来。


③个人一定要顾及团体,因为团体可以保护个人。


④如果别人给你束缚手脚的爱和友情,就宁可两样都不要。


⑤永恒的东西只有事业!生命是要在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


⑥对于学习,永远没有太老的时候;对于改过,永远没有太迟的时候。


⑦聪明人从傻瓜所学到的,比傻瓜从聪明人所学到的多。


⑧请你放心,我是很看重我自己的前途。


为了远大的前途,就不能过得太偷懒、太马虎、太随便,多少要强迫自己努力去做现在所希望做的事情。“他出去找一匹驴子,结果却发现一个王国。”这是说人常常有这种的奇遇,本来自己所要求的很小,结果却得到无限的收获。学习口才,你将来得到的却不只是口才,是比口才不知大多少倍的王国。这王国是什么呢?是你的伟大而丰富的生活!你整个的品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大大地提高。


对于谈话的题材和资料,一方面要懂得去吸收,一方面懂得去应用。只要懂得去应用,即使是一句普通的话,也往往会得到惊人的效果。


有一个慈善家动员他的朋友们去募捐,供建教堂用,募捐的情形是很困难的。他有一个朋友,打算放弃这项工作,并且引用一句古诗“十叩柴扉九不开”,来说明募捐困难的情形。“十叩柴扉九不开”真是把募捐困难的情形形容得恰好,确实会令人感到灰心泄气啊。可是这位慈善家把同一句话,以另外的角度去应用它,就得到完全相反的效果。他说:不错,我们现在的情形是十叩柴扉九不开;可是这也是说十叩柴扉有一扇是开。那么,我们要敲开十扇门,只要努力一点,多敲几十个门就是了。于是他把这句十叩柴扉九不开这句诗,发展成“百叩柴扉十扇开”,此语果然鼓舞了他的朋友们,而完成了募捐。


从前还有一个发明家想发明一件东西,他和他的助手已经举行了一千六百四十二次的试验,可是都失败了。他的助手说:你看,试验了一千六百四十二次,一点用也没有。这个发明家说:为什么没有用呢?这使我们知道这一千六百四十二次的方法是不能成功的,要成功必须在这一千六百四十二个方法之外去找。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话的称呼与话题


称呼,虽是件极简单的事,但只要留心现代称呼名目的复杂,就会明白一个适宜得体的称呼,常会发生微妙的作用,至少也不致因错用而闯下了不愉快的事件了。有人喜欢叫先生,有人爱叫小姐。有些在社会中活动的女性,虽然已婚,但仍然不高兴冠丈夫姓的,而愿意别人叫她做某小姐。有些更要别人称她做某先生。在拜访她之前你最好调查清楚,以免误事,若有人在旁介绍,则应按介绍人所用的称呼方法,不可自作聪明,擅自更改。


先生两字是最普通的,甚至可以通用到称呼一切高级职位的人们,当你觉得没有称呼他的职衔之必要,或急切中不知如何称呼的时候,就称他为先生吧!以职衔来称呼一个军政长官时,不必叫出对方的姓氏。总司令三字就够了,在同一地方,难道除了他还有第二个总司令吗?对于董事长、校长等亦然,除非同时有两个董事长或校长在座,才加上他的姓氏。有些人在十年前作过市长,现在还喜欢别人称他作市长,若你是一个宴会里的主人,在一个适宜的情形下,你直呼客人们的名字,是可以打破了会场中严肃拘执的空气,使客人们受到你的暗示而更感到自由随便的愉快。


跟人谈话最困难的,就是应讲什么话题。关于话题,最普遍的误解是:只有那些令人兴奋刺激的才是值得一谈。因而便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奇闻,惊心动魄的事迹,或是令人神经错乱的经验,以及最不平凡的情形。这一类的话题,虽是一般人听起来最有趣,而且能够在谈话的时候,讲出这样动听的事件,无论听的人,或是讲的人,都是一种满足。但这类的事情,到底不多,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根本不用等你来讲别人就已经听过了。即使你亲身经历过比较特殊的事件,你也不能把它到处一讲再讲。因为你在某一个场合讲得很受欢迎的故事,在另外一些人的面前,不一定会适合。因此,你以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你就会经常觉得无话可谈了。


有些人常常想跟别人谈一些很抽象的哲学理论,或是什么原子弹爆炸的问题。但这一类问题,即使你准备得很充分,却很难找到和你有同样兴趣的谈话对象,因此,在大多数的场合,你就会觉得无话可谈了。任何题材都是良好的谈话资料,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的话,你可以谈足球、篮球和羽毛球;你可以谈食物、谈饮料、谈天气;你可以谈生命、谈爱情;你可以谈同情心、谈责任感、谈真理、谈光荣;你可以谈证券市场、谈流行的服装;你可以讨论书籍、戏剧、电影、广播的节目、国际新闻、或者地方上的问题;你可以交换一下关于某个故事、或是某个人物的意见;你可以复述一下,你在某个杂志上面看到的一篇论文的要点。


一般人在交际场中,互道姓名之后,第一句交谈是最不容易的,因为你不熟悉对方,不知道他的性格、嗜好和品行,又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作了解或考虑,而又不能冒昧地提出特殊话题。“今天天气哈哈哈……”这话最被常用,但除了在甲板或沙滩上散步时不妨用用之外,在别的场合上说来不仅太过于敷衍,而且缺乏内容,未能引起对方作进一步的谈话。此时,就地取材似乎比较简单适体,就是按照当时的环境而寻找话题。如果相遇地点在朋友的家里,或是在朋友的喜宴里,就可由对方和主人的关系作为开场白。


“阁下和某先生大概是老同学?”或者说:“阁下和某先生是同事?”如此一来,无论问的对不对,总可引起对方的话题。问得对的,可依原题急转直下,猜得不对的,根据对方的解释又可顺水推舟,在对方的生活上畅谈下去。“今天的客人真不少!”这句话虽是老套,但可以引起其他的话题。“这礼堂布置得很不错!”赞美一样东西常常是最稳当得体的开始。如果是游园会,则说:“湖边的杜鹃花开得很灿烂,颜色真好看,阁下有去看过没有?”或暑天在园子里喝茶,也可以说:“实在太舒服了!”


第一句话,是要使人人能了解,人人能交流意见。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嗜好,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雕刻说:真像××的作品!或听见鸟唱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味!除非知道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而且会在背后挨骂的。在目前的环境里,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就不可胡乱问他。因为现在社会失业的人太多,问他的职业无异迫他自承失业,对于自尊心很重的人是不大好的。


想知道他的职业,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阁下常常去游泳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每天上哪儿消遣居多呢?接下去即可探出他每天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如果他说常去游泳,便可问他平常在哪些时间去而决定他有无职业,如果说是星期日或每天五时后,无疑是有固定职业的,否则就不必再详问了。确定了别人工作,才可去问他的职业,这样就可以和他谈他的工作范围内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4-11-18 09:48 , Processed in 0.13478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